云南弥勒“90后”夫妻返乡养小龙虾。
创业的90后小夫妻,昆明呈贡人。他们的丈夫是金,生于1992年。他的妻子是王翊丹,出生于1996年。两人都有不错的工作,但都辞掉了工作,去弥勒市朱元镇大团山村养殖小龙虾。经历了创业路上的艰辛,如今小龙虾大丰收,远销昆明、上海、江苏等省份,供不应求;并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学习种田技术,走上致富之路。
早上五点起床,白天戴遮阳帽,穿梭在养殖基地周围,观察小龙虾的生长情况,调配饲料,调节水质;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塘脊上巡塘,是从事小龙虾养殖的金的生活。
金,1992年10月19日出生,身高1米75,目光炯炯,举止温和,但脸晒得黝黑。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从事水产养殖的人,但骨子里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
2015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昆明某设计院工作,得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他天生就敢做敢当,却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下毅然放弃了这个选择。2017年,他毅然辞职,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创业不容易,对于金这样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经验和资金是他创业的绊脚石。
云南弥勒“90后”夫妻返乡养小龙虾。
如果他缺乏经验,他会积累。他首先选择在水产养殖一线工作,先后在湖北潜江、江苏盐城从事养虾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火热的工作并没有阻挡他学习的热情。他勤勤恳恳,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在一线种田,短短一年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8年,为了寻找合适的小龙虾养殖基地,金走访了红河州的楚雄州、大理州、文山州、石屏、建水、开远等县市,历时半年。在一些地方,要么温度太低,要么水质不符合小龙虾养殖的标准。
2018年底,经过多次调查研究,金选择了弥勒镇大团山作为一片热土,开始了他的养虾创业生活。
谈到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养虾,他说,“因为小龙虾对水的酸碱度和温度要求很高,朱元镇大团山有四个龙潭,都是山泉,气候刚刚好。”
“我决心以竹园为故乡,在这里工作到老。”2019年初,金向镇政府上报养虾计划后,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水田1800元/亩、旱田2000元/亩流转土地187亩,一次性签订40年合同,投入养虾资金290余万元。
2019年3月,金开始对187亩转让土地进行虾池改造。因为地下有水,泥特别深,挖掘机开进去就会陷进去,无法挖掘,这让金很难过。
世上无难事,只要你敢爬。金想了一个办法,在泥塘里铺上直径30厘米的枕木,边挖边搬。经过8个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6个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给排水通畅的虾池。
云南弥勒“90后”夫妻返乡养小龙虾。
在建造虾池的过程中,金忘记了向他的家乡致敬。他没日没夜地扑在工地上,脸晒得黑黑的,瘦了近10斤。1996年8月2日出生的新婚妻子王翊丹看到视频中厌倦养虾的丈夫时,坐不住了。这个2019年3月从泰国清迈大学泰语专业毕业的漂亮姑娘,放弃了在泰国不错的翻译工作,毅然投身金创业,支持丈夫的工作。
每天早上五点,王翊丹就和丈夫一起起床,和工友们一起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捕虾、修虾笼、喂食、送货...
2019年12月试水虾池后,带着喜悦,夫妻俩开始放虾苗。虾放上一段时间后,细心的金发现虾越来越少了。后来仔细观察,他发现虾池里有大量的螃蟹、螺蛳和罗非鱼。他不仅吃虾,还吃虾饲料。
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在虾池中放置茶籽麸饼可以有效减少虾池中的螃蟹和螺丝。绝活有效解决了育种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为了保证养殖的小龙虾符合国内外消费者的要求,金每天都要对虾池的水质进行检测,比如水浴、菌类、氧容量、氨氮等,确保小龙虾能达到最佳的生长环境。
从今年3月到现在,试生产期间虾池逐渐产生效益。“二虾”(一两以上的虾业内称为“二虾”)销售达到65元/斤,对虾销售达到55元/斤,中虾销售达到35元/斤。因为“二虾”多,均价达到了每斤55元。除本地销售外,金的小龙虾还远销上海、江苏、昆明等省市。
云南弥勒“90后”夫妻返乡养小龙虾。
由于基地生产的小龙虾肉质饱满,鳃和底板干净,无病虾,市场供不应求。小龙虾每月的销售收入可以覆盖基地的开支,略有盈余。
目前在基地工作的工人主要是土地流转后的村民,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外还有80元/天的工资。在基地工作的花园村委会大团山组袁家林高兴地说,“除了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我还在基地学到了先进的养虾技术”。
面对未来,金充满信心。
小龙虾的养殖周期为2至3个月。9月,基地虾池将达到高峰期,日产量1.87吨。下一步,金将在3年内共投资500万元,在每个虾池安装增氧机,对小龙虾进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走线上、网上销售渠道,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养殖户发展养虾业,大力推广小龙虾养殖技术,鼓励周边村民复制养殖模式,扩大小龙虾养殖规模,进一步发展弥勒竹。
云南网通讯员赵书龙丁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