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沈东方/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前,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总体建设方案》中提出,国际排名不再是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建设目标。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专家论坛中明确表示,从2022年起,不再向任何世界大学排名公司提供数据。2021年,兰州大学主动退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国际大学排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国际排名稀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何扎根中国,走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首席专家吴福来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

目前各种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标准不一样,不能简单用排名来衡量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记者:目前主要有哪些有影响力的排名?能客观反映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吗?

吴莱: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权威机构公布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所以各大排名并不具有普适性。

目前,学术界有四大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分别是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 (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简称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中国软科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其中包括《泰晤士报》、《QS》、《美国新闻》等。需要大学注册并提供数据。事实上,高校的一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比如核物理等前沿技术的相关内容,不适合向海外机构公布。

这些排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排名标准不同,实际上无法完整客观地评价一所大学的真实实力。比如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比高达40%;软排名更注重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获得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教师人数;在时代排名的参考指标中,研究、论文引用等权重占30%;在U.S.News排名的主要评价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高校的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大学排名大多以理工科为主,对中国的人文社科类大学并不“友好”。很多排行榜以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人数、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人数、大学在工程相关研究领域投入的资源、在《科学》《自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引用率等作为重要指标。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产品生产过程,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在短期的实验验证中得到普遍认可,大量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不能也不应该用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来量化和评价。

王运来:社会上的各种排名确实对高校办学有一定影响。最近直接影响学生申请,教师招聘,毕业生就业等。从长远来看,个别学科会把国际排名的名次作为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准。唯“洋指标”论,会损害学科健康发展,甚至失去中国特色。

针对国际排名依据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南京大学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过程中,全面梳理学科评价体系和预算目标设置体系,系统清理以论文数量和国际排名为依据的评价标准,尽可能避免国际排名对学校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干扰。

大学国际排名弱化的背后,是积极的“走出去”学术交流和不断的学术自信。

记者:淡化大学的国际排名会不会给国际学术交流带来一些障碍?这与“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是否矛盾?

吴莱:大学的国际排名多是商业机构的参与,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交流有本质区别。淡化大学的国际排名,摒弃对“国外指标”的盲目推崇,留下平等客观的国际对话。

王运来:国际排名与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与大学或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有关。我们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推动学术优势向国际合作优势延伸,以高水平合作平台建设为引领,以高水平交流合作为纽带,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合作网络,推动从立足校园发展向适应新时代转变。

福来:中国学术正在从理论辩护和解释向理论指导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学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民大学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学术活动,充分利用各级国际论坛、论坛和会议,建立长期稳定的高端学术对话机制,提高学术交流质量,积极推进海外中国学,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

记者:在你看来,淡化国际排名是否反映了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信?

福来:高校的学术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信和底气从何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就,来自于放眼世界风景的独特优势。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计划正式建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一级学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充满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这个学科里,当然不需要用国外的标准来衡量它是否已经成为“世界一流”。

中国学者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中国学者的学术责任和学术造诣。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首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联盟”。该联盟是由世界各地擅长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自愿组成的松散的、学术性的国际合作机制,试图创建一个更加公平的学科评价体系。

王运来:学术自信不能靠在哪个指标体系中排名,而要靠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做实学,拓展学,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淡化国际排名,是尊重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中国的高校要保持实力,不要受国际排名的影响。他们应该扎根中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十四五”期间,南京大学将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基础,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全球知识汇聚、全球整合学习、全球战略伙伴发展、全球声誉提升等计划,进一步推动开放办学格局从校园式发展向适应新时代的全方位教育开放升级转变,不断实现国际合作新突破,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立足中国现实,观察时代,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记者:淡化国际排名后,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

吴莱: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评估,一定要有广阔的世界视野,但我们不能放弃对中国大学和学科评估的独立追求。

大学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理论创新,这些都需要纳入评价体系。其中,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职能,应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不能盲目照搬某个国家的评价体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中国大学实际的评价体系。中国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梦想、中国经验为中心,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立场,把握正确的评价导向和政治方向。

王运来: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需要认真理解和落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系统、全面、渐进地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立足我国国情和办学条件,对照大学集团发展的大局和实际,回应国家对不同类型大学的定位和要求,关注大学在办学方向、根本任务、精神文化、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等方面的成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短期成果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内涵建设与量化指标相结合、重视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相结合,建立多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福来:世界各国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最终目标是“如何为党和国家育人”,“如何为中国社会所用”。

什么是中国特色?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一所战火中的地方“公立学校”发展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生动地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人云亦云,简单以国外大学为标准和样板。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要自觉回答中国问题、世界问题、人民问题、时代问题,突出中国道路、中国治理、中国理路,同时研究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

王运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伟人”为念,坚持“四个作为”原则,以报国为最高追求,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在适应时代变革、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探索和塑造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定位和新内涵。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和决心,立足办学定位,深化内涵发展,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之路。二是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强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把培养德才的成效作为检验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三是坚持“四个导向”,整合办学资源,着力解决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重大社会实践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增强对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第四,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基础学科建设。“优中选优”重点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最后,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认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优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可持续的学术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