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山庄(杨梅山庄农家乐怎么样)

杨梅山庄(杨梅山庄农家乐怎么样)

近年来,文山市以德厚库区移民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库区移民“搬出”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文山市马塘镇杨梅山庄安置点,可以看到一个个高档别墅小区的繁华景象。安置小区的道路干净整洁,每家每户两层半的小楼外观整齐划一,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漂亮。与杨梅山庄安置项目同时进行的还有马塘镇的华庄、博烈、马塘镇、洪甸回族乡康家寨等5个村。博乐安置点老村长周绍良说,水库安置点项目实施以来,博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房子建好了,路修好了,产业建起来了,全村人的生活都好起来了。”周绍良说。

为建设文山德厚水库,库区有2个乡(镇)、3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1041户移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搬迁,采取集中安置方式。集中安置点包括五个安置点:马塘镇杨梅山庄、马塘镇华庄、马塘镇博烈、洪甸回族乡康家寨头。按照文山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农村宜居环境的要求,做好美丽家园水库移民建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通过“一村一策”、整村推进等措施,移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5个安置点水、电、路、网畅通,教育、卫生有保障。水库涉及的1041户4868人的移民人口开始了新的生活。经过有序的搬迁安置,现在,库区移民已经住进了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马塘镇荣华村的田增福自筹32万,政府补助5.4万。他在杨梅山庄安置点盖了一栋330平米的小楼。宽敞明亮的房间,漂亮的装饰和家具,让他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房子比以前好了。如果不是这种搬迁,很多人都住不上这种房子。好的道路、房子、明亮的路灯,我觉得很满意。”田增福说,这里离马塘镇政府很近,交通、办事、经商、做生意都很方便。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楚是杨梅山庄安置点的拆迁户之一,从马塘镇黑莫村委会罗石闸村民小组迁出。他说,他们一家搬到安置点后,告别了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住进了崭新的小楼,面貌焕然一新。楚华凯兴奋地说,“就像现在,条条大路通门口,家家户户的车都能到门口。以前我从老房子里出门,下雨天泥泞的路,光着脚,穿着水鞋。在新房子里,拖鞋和泥巴都没碰到我的脚。以前饮用水是地窖的雨水,现在自来水直接入户。”

楚还说,由于自己以前有在工地上盖房子的本事,所以新房的搭建和装修都是自己一点一滴地搭建和装修,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生活也很舒适。尤其是这两年盖了好多新房,靠自己的一些本事,一个月能挣5000多。

现在,楚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已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二女儿在昆明医科大学读书,三女儿考上文山市一中高三。目前,像楚家这样的拆迁户脱贫致富比比皆是。

在马塘镇安置点,从黑莫村委会搬迁过来的张能仁正在自己的店里清理自己的建材。她说,她原本在一家公司上班,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但新房建好后,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果断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搬进安置点后,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能仁说,以前我们在老家的时候,一周只买一次点菜。如果没有冰箱对人们来说是不方便的,现在当我们搬到这里时,我们每天都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特别是看病很方便,因为老人年纪很大了,我们医院不用开车走几步就可以到,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不错。

张能仁还说,2017年摇号后,他们第一次开始盖新房。新房建好后,由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加上整个安置点有1000多户人家在盖新房,她果断利用自己的店面做起了建材生意,水电材料,五金,洁具等等。不用交房租,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生意红火的时候,一个月赚几万块。

文山市德厚水库在每个搬迁点都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新建的温馨小楼成为搬迁群众追求小康生活的信心。不仅如此,库区移民依托当地党委政府引进的资源,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种植基地、扶贫车间、加工企业等。,要选择就近工作,外出打工,开便利店增加收入。彻底改变了偏远山村原有的生存规则,打开了思维,强化了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这里的各族人民正向着小康生活阔步前进。

文山德厚水库建设项目是云南省“十二五”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建设征地总面积为12605.24亩。截至2020年12月底,共完成永久建设征地11421.88亩,临时征地850.98亩。涉及生产安置的德厚、洪甸、马塘三个乡镇,已签订生产安置合同2823户,占应签订2850户的99.05%。涉及移民安置的1041户4868人已全部搬迁。

文山市征迁安置办公室主任孙家耀说,“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工作、富得起来、不反弹,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库区生态优势和优美资源优势,坚持农、林、游、商并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和帮助移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成立移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移民专业户和家庭农场,突出‘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发展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移民户依托当地党委政府引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扶贫车间、加工企业等资源,通过就近务工、外出打工、经商等方式增加收入,改变了偏远山村原有的生存规则。\”

云南网通讯员李广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