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2年5月中旬至2022年6月下旬,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项目区内的豫灵明清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该地区共清理北朝至明清墓葬64座,其中北朝墓葬4座,唐宋墓葬2座,明清墓葬58座。共出土随葬品246件(件),主要有陶瓷、墓志、墓砖、青铜器以及少量的铁、石、蚌、银器等。陶器120余件:黑釉瓷壶、黑釉瓷碗、墨书瓦、墨书墓砖、墓志等。青铜器100余件:铜钱、铜纽扣及少量铜烟壶等。4块铁:铁份额;七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有的还着墨;蚌银2件:蚌壳,“皇家赏老”银质奖章。为研究明清时期豫西地区的丧葬信仰提供实物资料。
一.地点
该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豫灵镇。该区域由灵宝市文物钻探队钻探,总钻探面积8.5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60座,大部分为明清古墓葬,少数为汉代、唐代、宋代墓葬。
第二,废墟
64座坟墓。此次发掘的明清墓葬均为梯形竖井金字塔形坑道墓葬,金字塔形坑道底部有斜坡。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墓葬多为南北朝向,自东向西并排分布。一些金字塔形的隧道在东、西墙上都有立足点。墓葬以单葬为主,少部分夫妇成对合葬。墓葬形制均为直立式,以明清时期为主,其中唐宋墓葬2座,疑似北朝墓葬4座。其中,随葬品主要是瓷器,少量陶器、铁器和石头等。器物组合有瓷罐、墨书瓦、墨书或朱书墓砖、铜钱等。此外,部分墓葬出土了墓志铭,随葬品数量不一。宋代墓葬以台阶式为主,墓葬东西横向,出土器物很少,只有陶瓶。此外,东北方向还发掘了四座北朝墓葬,呈东西走向排列。它们的形状像带天井的长坡墓。墓葬后面有棺床,未发现出土随葬品。不同时期的典型墓葬简述如下:
M49过洞处石头封门穿越洞M49石门
M57
M57是一座南北向的长方形墓道土洞墓,距地表约0.90米。由墓道、地道、天井、墓门、墓室五部分组成。方向188。墓道位于陵墓的南侧。它的上口长6.60米,宽0.68-0.70米,北端深2.68米。它的底部是一个斜坡,从南到北坡度为22°。宽0.70 ~ 0.92m(北部略宽)。墓道的平面开口呈长方形,口小底大,底斜,壁斜直,底部扩大。墓室北墙底部靠近南面,北墙底部有门户和拱形屋顶。墙体处理一般,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松软,结构松散。道口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道北侧,连接墓道与天井,道口底部呈11°的斜坡倾斜。长3.92米,宽0.68 ~ 1.04米,顶部为拱形,高1.02 ~ 1.08米。天井位于墓室的南侧,有一个长方形的开敞平面和一面直斜的墙壁。上口长4.06米,宽0.72 ~ 0.76米,深3.20 ~ 3.48米。下端呈斜坡状,宽0.80 ~ 0.98米,坡长2.82米,坡度7度。天井北部,靠近墓室处,有土坯门,土坯三层,土坯尺寸长0.18米,宽0.16米,厚0.08米。墓门位于墓室南侧,有拱形屋顶。高2.14米,宽0.98米。为墓室土洞,平面呈圆形方形,长3.10米,宽0.98 ~ 2.78米,高2.14 ~ 2.60米。拱形,弧形墙,坡底。随葬器具为棺床,棺床设置在墓室的后面。平面东西呈长方形,长2.78米,宽1.12 ~ 1.44米,高0.54米。有两具尸骨,保存较差,头部朝西,朝向不明。埋葬方式是四肢伸直仰卧埋葬,年龄性别不详。头是西,脚是东。墓中没有出土任何陪葬品。根据墓葬形制判断,该墓为北朝。
M36
M36是一座朝南的阶梯式金字塔形的金字塔形土墩土洞墓,在耕过的土层下打开,分解生土层。由墓道、墓室、墓门组成,方向189。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墓道口距现在地表0.7米,平面南北长,南北长3.70米,东西宽0.52米。墓门北端距墓道底部2.26米。土堆底部有四个台阶,从南到北,从上到下依次下降。每级台阶宽约0.10 ~ 0.20米,高约0.16 ~ 0.62米。梯底至墓门为缓坡,地势南高北低,墓壁平直,口小底大,墓底宽0.52 ~ 0.81米,墓壁一般经过加工。墓内填土为褐色条纹土,松散,含植物根系。它是一个腔室,腔室的底平面是水平的长方形,底部是平的,腔室的壁一般是经过加工的,腔室壁的底部是弧形的,顶部是弧形的。房间里充满了红褐色的淤泥。墓室高0.84 ~ 1.18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0.82 ~ 0.97米。墓门位于墓室南侧,开在墓道北壁下部,顶部呈弧形,高1.18米。发现了出土工具、人类骨骼和陪葬品。根据M36墓的形制来看,墓的年代应该是唐朝。
M27
M27为一座南北向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墓,距地表约0.50m。由墓和墓道两部分组成,方向358。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墓壁规整,墓内填充物呈黄褐色,土质松软,结构疏松,无包裹体。葬于单棺,位于墓室中部,平面呈梯形,南北长1.96米,东西宽0.50 ~ 0.60米,厚0.04米,高0.18米。里面埋着一具骨架,状况不佳,头部朝南,朝上。埋葬方式是四肢挺直埋葬尸体,年龄性别不详。墓中出土了五件随葬品和一块墓志铭。1块墨板瓷砖,有缺陷。三片铜片碎了。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分析,该墓的年代为明代嘉靖年间。
M22
M22为南北梯形坡道墓道,扰动土层下有开口,分解生土层。由墓道、墓室、墓门三部分组成,方向5。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墓道口距现在地表1.55米,平面呈梯形,南北长5.10米,东西宽0.72米至1.24米;墙面接近直墙,墙面比较规整;底坡呈阶梯状,北高南低。坡长5.10米,下端宽0.72 ~ 1.24米,坡深2.55 ~ 4.07米。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松软,结构松散,含杂物、植物根系等。墓室为带拱顶的土洞,墓室底平面为南北长方形,墓室壁面加工规整,墓室壁面底部呈弧形,顶部呈弧形,墓室整体朝东。房间里覆盖着褐色的淤泥。墓高1.60 ~ 1.70米,南北长3.94米,东西宽1.35 ~ 1.50米。墓室位于墓室北侧,拱顶,高1.5米。宽1.24米。随葬为双棺,位于墓室南部,南北呈梯形,腐朽时呈深褐色。西棺南北长2.26米,东西宽0.6至0.7米,厚0.08米,高0.1米。东棺南北长2.02米,东西宽0.42 ~ 0.56米,厚0.04米,高0.06米。两个棺椁中每个被埋葬的人各有一具骨架,西棺中人的骨骼是南、北,朝上的。埋骨保存完好,埋式直立,直立。东侧人骨南北,朝东,骨架保存较差。埋葬方式是四肢伸直埋葬尸体。推测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年代不详。墓中出土随葬品2件,位于墓室南面,包括:墓志1件、铁器1件。根据M22墓的形制、随葬品的组合以及器物的特征来看,该墓应为明代嘉靖年间。
M03
M0是一座南北长方形竖金字塔形的土洞墓,高出地面0.80米。它由坟墓组成,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墓门位于墓室北侧,有拱形屋顶。随葬为单棺,位于墓室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10米,东西宽0.70 ~ 0.72米,厚0.06米,高0.28米。埋有一具人体内部骨骼,状况不佳,头部朝南,朝上。埋葬方式为侧卧位,性别和年龄不详。墓中出土了6件随葬品,其中一件黑釉瓷碗有缺陷。1个上釉瓷罐,整体。墓志铭砖1块,整块。两片铜片有缺陷。1块瓷砖,整体。根据墓的形状和随葬品的分析,该墓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第三,不同时代墓葬的特点
北朝墓葬位于工地东北,均为长坡坡道,带天井。墓室后面有一张棺床,部分棺床铺有地砖。多人合葬,其中一人三人合葬,出土物品很少。从墓葬的排列来看,都是南北朝向,东西并排,推测为家族墓葬。
宋代墓葬为阶梯式金字塔形墓葬,墓前进入金字塔形墓葬。墓葬呈东西走向,前后较短。墓葬的主人被安置在东西走向的墓葬中间,其中一座为双人合葬墓,出土有铜钱、陶瓶等随葬品。
明清墓葬是此次发掘的主体。经过发掘,明清墓葬是分区域的,墓葬的排列比较有规律,相互之间没有断关系。多为南北朝向,随葬品一致。墨书瓦、朱书墓志铭砖、黑釉瓷罐是常见组合,推测此地为郭氏家族墓地。
四。考古发掘的收获
根据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推测,该地区墓葬为郭氏家族墓葬,出土的墓志铭砖和墓志为研究郭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值得注意的是,M30出土了辛丑赐的“赏老”银章,青金石穹珠透露出墓主人是官员。带天井的斜坡墓道规模较大,此类墓葬在豫西并不多见。此次发现的墓葬是该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取得了诸多成果,包括:
明清时期的墓葬比较分散,主要分为四块。每个区域的坟墓都是有规律分布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它们是家族墓地。
墓葬随葬品比较特殊,随葬品中明显的道教因素,如在板瓦上书写“五雷令”、“雨令”等道教符号,在部分板瓦的两面书写“捉鬼,斩于每妖”、“定鬼神,使人心情舒畅”,对研究豫西三门峡地区的道教丧葬信仰,以及我们研究古人的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研究豫西地区清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资料。
本次考古钻探发掘获得了一批陶器、青铜器、铁器等文物,为考古研究、丰富博物馆展品、宣传展示古遗址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动词 (verb的缩写)相关知识
陵北朝至明清墓葬主要分布范围较广。从发掘来看,明清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相互之间没有关系,说明该地区对墓葬有专门的家族管理。
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墓志铭、墓砖、符箓瓦、石头等。,其中有明显的道家因素。墓志后记有道教符号,符箓瓦自上而下写着“圣旨”、“圣旨”、“五雷诏”、“雨诏”等道教文字。此外,还有出现在墓葬中的“五星七宿”:石头上着墨太白星、随星星等道教神灵,以及“山水田亩土”等字样。它们一般摆放在墓的东西两侧中间,意味着死后神灵会保护它们不侵犯墓主人的“居所”,使墓主人仍有自己的景观领地。
瓦与墓砖结合是本次发掘发现的又一丧葬现象。这种结合方式分为两种:板瓦,紧密结合,前瓦后砖,立于棺前块中央;另一种摆放棺材的方法是在前挡板上立石板瓦,后挡板立墓瓦。在瓦片和墓砖上,有关于道教的墨书。瓷砖两面有墨书:“定鬼神,定镇,使人快活”,“捉个鬼,斩尽妖”等等。张阿端《聊斋志异》:“人死,鬼亡。怕鬼就是怕鬼。”所以墓中出现“雨令”、“五雷令”等符号,可以震慑鬼魂,保护死者。道教符号多由“邪神”等文字组成,有的符号两侧有朱恕墓主人姓名、埋葬日期等信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写作和摄影:李勇涛
挖掘机:朱晓东、李勇涛、田道超、信阳、王晨东段、孙辉
编辑|张实习编辑|李斯羽
评论|冯
制片人|李让
本刊刊登的作品(包括标题及编者添加的版面设计、文字及图形),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编辑、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