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山是苏北一带的名山,是徐州自然风景区重要风景山林之一,山上巨石磷峋,林壑幽美。云龙山由九节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
云龙山长3公里,北头毗连市区,海拔142米,易于登览。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撰文并书写《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山上满布侧柏,四季常青,山顶建有亭廊,供人休息。山上主要风景有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碑廊;东麓兴化寺内有大石佛;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观音像,云龙书院内有东坡石床,黄茅冈摩崖石刻。现又将一些古迹整修一新,重建了卧牛泉,扩大了招鹤亭平台,新建了群羊坡,更为云龙山增添了新姿,成为中外客人来徐州必游之地。
放鹤亭:
放鹤亭为宋神宗(赵项)元丰年间(公元1073年)春天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现已修建),并养两只仙鹤,隐居山上。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期间,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和张天骥结为好友。于元丰元年十一月,苏轼写下《放鹤亭记》,现碑文立于放鹤亭南侧。这篇文章脍炙人口,并被选入《古文观止》,徐州的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文而闻名遐迩。
招鹤亭:
招鹤亭是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此亭位于一节山最高处。
饮鹤泉:
饮鹤泉在放鹤亭南侧,何时所凿已无从查考。但比放鹤亭建成年代早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其临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
观景台:
观景台坐落在云龙山北数第三节山上。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登台凭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入夜,霓虹灯光芒四射,宛如琼楼玉宇,人间仙境。
卧牛泉:
卧牛泉修复工程于1999年7月1日完工,并向游人开放。其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汇集而成。因泉池东壁巨石形似卧牛而得名。池长约30米,宽6米,深5米。
三义桥:
三义桥位于卧牛泉泉池中部,呈拱型,桥栏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龙戏珠、麒麟等传统图案,现在桥东面立有三义碑。
云龙书院: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淮徐同知孙国瑜曾在此办学。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造为书院,并命名云龙书院。书院为清初宫式建筑。在辛亥革命后,驻地军政府肆意践踏,任人破坏,迄今保留的古迹有:白鹿洞、望湖亭、可廊、醉石亭、东坡石床、黄茅冈摩崖石刻等。
兴化寺:兴化寺原名石佛寺,初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历经数朝代,古迹众多:大雄宝殿、济公殿、钟楼、藏经楼等,其中较出名的是北魏时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为阿弥陀佛半身像,高约三丈二尺,与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同时代且富有盛名。
云龙山索(滑)道:
徐州市云龙山索道位于风景优美、风光旖旎的云龙湖畔,穿越逶迤九节的云龙山脉,整个索道全长1200米,垂直高度88米,设立十八个支架,三个站房。西站站房与果树盆芝园为邻,中站站房与观景台相系,东站站房与彭祖园相对,运行速度1m/秒,最大单向运输量450人/小时,吊蓝式吊蓝数量129个,为单线自动循环式,云龙山索道的特点是将整个南郊风景区联成一体。
云龙山滑道工程是由世界著名的德国威港滑道公司设计,并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不锈钢设备。滑道起点设在索道中站附近,全长1000米,高差84.5米,宽3米,滑道形状依山势起伏,随地形变化,安全舒适又富刺激,与索道配套运行,形成立体交叉、快慢有序的娱乐网,两者集观赏性、趣味性、刺激性于一体,是人们游玩的绝好去处。
云龙山索(滑)道的建成,使景区三点连成一线,西边有湖,东边有洞,中间有台,并与诸多景点相连,交相辉映,人行其上,使云龙山周围各处美景尽收眼底。
大士岩:
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的,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故得名玉带观音。因观音又称“南海大士”,而这大士又是从岩石中造出来的,所以这座庙宇统称为大士岩。大士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