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利侗寨,二、猴耳天坑,三、下纳灰村等等。下纳灰村属国家地质公园——兴义市万峰林景区腹地。该村已由300多年历史,纳灰河穿寨而过,整个村在山水环绕,形成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
一、大利侗寨大利特产丰富,楠木丛生,侗寨顺山沟溯溪而建,一色的栏杆式青瓦木楼,鳞次栉比,中有小溪潺潺,清流急湍,主要景观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五座花桥(又叫“风雨桥”,与鼓楼一样,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悠悠然次第横架于小溪之上,据说,这五座花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历尽沧桑,见证着大利侗寨的历史与荣辱。村寨四周古木葱茏,古楠木树达400多株,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 的传统观念。寨中民居全为杆栏三合、四合木楼,寨中有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风雨桥5座,木质结构,青瓦盖顶,均有百年历史;进寨及寨中道路皆为青石铺砌而成,整洁干净;寨子周围古树参天,生态环境保持完好。
二、猴耳天坑开阳猴耳天坑位于贵阳市开阳县。贵州旅游规划设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开阳县城关镇考察时发现了一处上千万年的喀斯特地质天坑,据专家考察,这个天坑由于较大较深,而且形状奇特,属于地质奇观之一。贵州开阳县猴耳天坑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桃子窝村民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59’56.5’’~ 107°00’16.6’’,北纬27°04’57’’~ 27°05’27’’。景区内集天坑、峭壁、暗河、飞瀑于一体,融奇、险、秘、幽于一炉,溶洞、暗河错落有致,飞瀑流泉。
天坑坑口直径300米,坑身280米,坑底最大直径也是280米,由于形状像猴耳,故名为“猴耳”天坑。天坑在地理地貌上为喀斯特漏斗,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再加上上千万年的雨水溶蚀冲刷,地下水系又长时间对岩层不断侵蚀搬运,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地下穴洞。“猴耳”天坑原始植被保护较为完好,多处溶洞暗河穿插其间,形成寻回曲折的通道,被当地人称之为“一线天”或“闪电门”的奇观就于天坑中的大片竹林相连。这里一年四季气候温润如春、山花斗艳、百鸟争鸣,又为这片圣地平添了一种安静、祥和、自然的神奇色彩。
三、下纳灰村下纳灰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南部,距办事处所在地2公里,属国家地质公园——兴义市万峰林景区腹地。
下纳灰村国土面积5.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57亩,其中水田1020亩、旱地737亩;全村辖石9个村民组,共615户2755人,党员41名;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3527元,主要从事传统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以蔬菜、油菜为主要经济作物。
该村已由300多年历史,纳灰河穿寨而过,整个村在山水环绕,形成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整个村寨依河而布,通过古桥村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六课古榕树散落在村寨中,四周被肌理明晰、形状独特、风光随季节色彩变幻明显的田园所包围,形成“路随水走、村随水布”的独特水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