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红火的氛围已经开始了。美食、团聚、休息,这个春节值得期待的事情太多了。无疑,这段时间也可以与亲朋好友探索新的目的地。乡村不仅提供年味儿十足的体验,更让旅客忙碌和浮躁的心有所休憩。
住在乡村间,住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村民宿,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哲学思考和习俗,你会发现新一年新的视角就藏于这些体验中。
01
新疆阿勒泰 西北极北的诗与远方
渐行渐远的游牧风景
到北疆旅行的人,相信在开启旅程前或乘坐航班时,都会带上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并期待在旅行中能感知作家笔下的牧民生活。但相信大部分人很难有走进牧民家的机会,因为真正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并不是在商业气息浓厚的景区。而作为扎根当地乡村振兴的工作团队,需要做大量的社区调研,我们需要跑遍几乎哈巴河县的每一个乡村,才能有机会饱享十里不同的风景。哈巴河县位于祖国版图的最西北,阿尔泰山南麓,
西、北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两国接壤,行政区域面积 8180 平方千米,县域内的 60 多个乡村坐落在雪山、草场、森林、湿地、河湖、沙漠、戈壁、奇石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之中。
图源|图虫:方忠诚
哈巴河县有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等近 20 个民族融合聚居,牧民已全部定居,但部分牧民生产仍会随着四季牧场地理位置分布不同而转场游牧。有的村庄与森林交融,有的村庄前面是湿地,后面则是沙漠,行走在村与村的乡间公路上,可以望见远处的沙山,和更远处的常年存有积雪的阿尔泰山最高峰。
我很喜欢离边境比较近的村庄,很是静谧,时而看到在夕阳下毡房前端详坐着的穿着有年日的哈萨克族衣服的老奶奶,像极了一幅油画。
牧民定居后的村落形态和内地乡村相似,大部分采用砖混建筑材料,进到室内,扑面而来的是哈萨克族元素图案和蓝色为主色系的装饰,桌上常年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干果和糖果,这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表达。 大多数定居的牧民院子里都要建一个和草原游牧时尺寸差不多的砖混毡房,因为每年 10 月冬宰后,要做风干牛肉以供整个家庭度过冬季。有的村庄就地取材,使用石头搭建主屋或牛羊圈,还有少部分的村庄保留着俄罗斯风格小木屋。 据当地老人的记忆,阿尔泰山北部游牧民族南迁居住的区域变化,说明该哈萨克族牧民不仅会放牧,还会种地、打鱼。 乡村或聚落的社群文化都是数千年来当地人基于对自然改造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表达,农牧民对牛、羊、马、驼的熟悉和钟情,对自然赠予的感恩,体现在黑走马的舞蹈中,体现在羊肠和松木制作的冬不拉乐器和连绵不绝的阿肯弹唱中,体现在每个男人腰间都要佩戴一把刀子,体现在每个妇女巧手下以犄角纹和驼掌纹为基础图案的刺绣作品中…… 共仁基金会于 2021 年 9 月进驻哈巴河县,近 20人的团队在当地开展了为期近 1 个月的调研,与县、乡、村及当地企业、能人、匠人、手艺人、种养带头人交流,组织场外各领域的专家和具有乡村振兴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者反复研讨,确立哈巴县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基于工作室(共仁公益基金会)陪伴式乡村振兴理念,我们决定扎根在哈巴河县开展工作。 与城市不同,正因为自然的多样性和与之共生数千年延伸出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每个村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应因村制宜地挖掘不同的特色。 哈巴河的远,本身也是优势,我们提出哈巴河县以“西北极北”作为县域公共品牌引领农产品与旅游业品牌,面向全国发布了“西北极北艺术驻地”项目,邀请设计师、摄影师、食物设计师、文创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线上、线下参与到哈巴河乡村的振兴中来,目前已有近 20 位艺术家参与试点村共创工作,包括库尔米希村守艺工坊打造、喀英德阿热勒白桦岛研学营地、克勒迭能村小麦丰收节等。 图源 |图虫 : 云风0518 库尔米希村是萨尔塔木乡 2022 年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工作室引入设计师和文创艺术家,利用旧村委会建筑打造了集服务手艺人、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研发、研学教育、手工艺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守”艺工坊。乡村的手工艺小产业资源像珍珠散落在角落里,在现代快速工业品的冲击下,面临着萎缩甚至消失的挑战。 在温铁军工作室(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支持下,设计师、手艺人、政府干部共创打造的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库尔米希村“守艺工坊”。 哈萨克小刀,每个牧民家里都要有一把,每个男人腰间也要佩戴一把。今年 66 岁的司马义·赛平出生于制刀世家,利用大马士革钢和本地的牛角、皮具,手工制作刀具,经过三代数十年技艺的传承与摸索,已将手工刀技艺锤炼得炉火纯青。 他做的哈萨克小刀造型精美,刀刃锋利,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但因为手艺人年龄越来越大,技艺即将出现断层。工作室请设计师为小刀制作了 LOGO 和白桦木盒包装,开发适合游客携带的尺寸的小刀,为每一把刀具编制了编号。 温铁军工作室的文创设计师挖掘在地文化元素,为合作社设计的刺绣文旅产品。 50 多岁的沙拉自幼学习刺绣,她几乎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便能画出工整对称的美观图案,作品远近闻名。这些刺绣大多是满足本地人家用,从服装到床上用品,从壁毯到地毡,但从手工艺品的角度,颜色和形态与城市客群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我们邀请文创设计师尝试结合本地民族特色、刺绣手艺人的手工技艺,创作出适合游客的文创产品。沙拉把家里的刺绣作品全部展示在合作社的“守”艺坊,无论是周边妇女来培训,或是孩子们来研学,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合作社的妇女们在新空间“守艺工坊”进行刺绣加工。 “当你降生的时候,歌声为你打开门户;当你长眠的时候,歌声伴你进入坟墓……”哈萨克族群众的一生都与歌舞密不可分,他们对民族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弹一曲冬不拉,跳一支黑走马便是热情好客的体现。 但县里制作冬不拉的大多是老人,库尔米希村冬不拉制作技艺传承人哈德尔·特列吾汗大叔在 20 岁时就开始制作哈萨克冬不拉,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改进,他制作的冬不拉广受欢迎,销售达到了 1000 多个。每次到他家,他都很自豪地展示冬不拉的材质和做法。 这些手艺人曾经都在自家院子里一间老旧的作坊年复一年地延续着手艺,这样的环境很难激发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更难以将技艺与美好的艺术产生连接。我们打造的守艺坊,为每个技艺开辟了展示和手作的空间。为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制作小刀的乐趣,工坊中还设置了小刀制作体验,开发了不同刺绣针法的研学课程,还可以面对面和技艺传承者交流。 文/小树 图/白亚丽西北极北的手艺人
02
贵州榕江 蓝色的大地之书
“大地之书·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
无疑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公共艺术项目,而它带给当地的持续性社会关注将会延续到明年,以至更久之后。
本次艺术项目由艺文力策展,集合了人文、学术、艺术、建筑、设计、声音媒体、公益基金、企业机构等各方力量,以黔东南的榕江县城为集散点,为这片古老的山乡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公共艺术作品。
大利侗寨是黔东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侗寨之一,对大利侗寨进行的艺术实践围绕侗族生活方式研究和在地公共空间改造展开,这其中既包括利用大利在地建筑群进行的空间再造,也包括在尊重当地人生活习俗和传统的基础上,针对外来游客设计的功能性服务场所和设施。
建筑师郭廖辉为了强化寨子的中心广场功能,使更多公共事件和展演活动在这里输出,建造了一座“蓝舞台 Blue Square”。它协调、梳理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和公共活动,以轻的构架回应场地的建造传统,利用当地蓝染布的悬挂形式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宰荡侗寨最吸引人的是侗族大歌,于是“艺文力”创始人汪莎策划了“会唱歌的寨子——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公益展示项目,更作为跨界策划人在当地发起了“会唱歌的寨子”的声图计划,邀请小河、莫西子诗、金竹乐团等音乐人,与侗族大歌跨界创作,以线上展演的方式打造艺术及文旅项目,让侗族大歌引起了更多关注,也让“会唱歌的寨子”成为独树一帜的文旅体验IP。
民谣歌手小河与侗族孩子们合作演出。(图/艺文力&小鹏汽车·声图计划)
在这里还能见到由设计师、策展人贾立,设计师侯安生,纪实摄影师龙胜海联袂呈现的《万物作》展览空间;音乐家、艺术家殷漪创作的会唱侗歌的旋转木马;永续设计元造团队陈俊元、郑博文等带来的“千回百转·编织侗寨”项目;导演、视觉艺术家朱云创作的反映外来人口与在地文化交融碰撞的作品《古洲物语》以及无名营造社建筑师陈国栋在村边建造的艺术休息站《廊与亭》。
加宜苗寨坐落于更加偏僻的大山深处,山野气息也更加浓重。利用户外梯田,艺术家王茂以太阳能灯管为主要材质,创作了灯光艺术装置《涟漪》,这件作品在白天并不起眼,但当夜幕降临时,它却如大地的涟漪般自然浮现,充满了超现实的奇幻感。 摄影师江一燕的摄影作品《万物有爱》。(图/大地之书·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 户外装置艺术作品《虫子电影院》。 由苗族传统民居改造成的《加宜剧场》。(大地之书·黔东南公共艺术艺术行动) 你大可不必为错过了这次发生在黔东南的公共艺术盛会而感到懊悔,因为很多艺术作品都将在三座村寨中长期保存,而发生在侗苗山寨中的艺术行动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文/艺术中国、艺文力)艺术家吕文婷的作品《活着的牛棚》
由古苗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而起,为这片山野带来了一抹难得的亮色。无名营造社创始人建筑师陈国栋将一座 211 平方米的苗族传统木构民居改造成“加宜剧场”,剧场放置了来自艺术家靳阳的“祭天神”装置。二层则展示了演员、摄影师江一燕的摄影作品《万物有爱》。除此以外还可以参观由朱赢椿和 Touching 共同打造的“虫子电影院”。
03
河南大南坡村 咖啡美酒伴歌来
大南坡的复兴,是从老建筑的更新开始的。
大南坡有完整的乡村空间结构和记忆,村落依山而建,老村的建筑具有多样性,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村落格局和自然美感。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建筑丝毫不减风华。
面对这样一座村落,受邀进行景观改造和更新的建筑师认为: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适当保留老建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整拆整建,从资源利用到延续乡村建筑的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知,改造后的大南坡村依然保存了它原有的面貌。
大南坡村拥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所有的更新和改造都是以不破坏这份烟火气为出发点的。
然而,建筑再重要它还是一个建筑,它构不成一个村子,村里面有生活,才有活力。在大南坡,乡村改造的目的不是修复老建筑,而是重塑乡村生活本身。在乡村建设中,建筑是基础,文化是灵魂。
入驻大南坡村的“碧山工销社”就肩负着焕活本地文化的重任。作为“百工计划”的实体空间,碧山工销社已经超越了“碧山村”的地理范畴,不仅搭建起一个国内与国际、城市与乡村、设计师与手艺人等多方对话合作的网络,更通过出版、展览等整合传播方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碧山工销社(焦作店)里,我们看到有设计师为大南坡定制开发的特色产品,除此之外,还有格子铺的村民寄售区,内有村民种植的核桃、花生、柿子、石榴、花椒等各类农产品,以及采自山间的草药、蜂蜜,村民的手工品。
“方所乡村文化”
也是大南坡村文化重建的重要推手。这家书店分为售卖部和借阅部 , 售卖部选书以河南地方史志文献、乡村建设、乡土文化、科普、文学、艺术、电影、设计、建筑、生活美学,以及儿童读本和绘本为主;借阅部选书更贴近当地需求,为本地村民,尤其是村内完全小学的师生,提供图书、音像、有声读物的阅览和外借服务,同时为村民和观光客提供休憩、聊天的空间,并提供咖啡、茶饮和轻餐服务。
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共振村声”的计划,这是一个旨在复兴大南坡村传统戏剧、让传统与现代产生共鸣的文艺复兴项目。摩登天空的世界音乐厂牌出版了名为《南坡怀梆 2021》的唱片,而“五条人”乐队和音乐人小河则成为大南坡音乐教室的首批老师。前卫的音乐人与大南坡怀梆剧社最终登上了同一舞台,共同演出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秋兴音乐会”。
在大南坡村的碧山工销社中,可以见到“五条人士多店”的首家线下实体店。 以音乐为坐标,大家走到一个懂得欣赏和保留传统文化的阶段,有人开拓新篇章,有人追根溯源,一个是现代化的艺术呈现,一个是深挖本地特质的心境,看似两端的彼此却互相创造出新能量——这或许就是大南坡村带给我们的“乡建启示录”。 (文/一筑一事 图/大南坡计划) ▼ 点击观看&关注时尚旅游视频号 快速了解《时尚旅游》11/12月合刊 - end - 你还喜欢哪些美好乡村? 通过留言和评论分享给我们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手指购买《时尚旅游》11/12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