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座寺庙,位于深山,却保留数项国内记录,堪称古建精品

“距泫城三十里有舍利山,山上建开化寺,盖武平二年创也”——这是高平市舍利山腰的开化寺内,清康熙年间《重修开化寺观音阁记》碑文中的一段。由此可知,开化寺最早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

时至唐代,该寺逐渐隆盛。唐昭宗龙纪、大顺年间(公元889—891年),寺名曰“清凉”,主持僧为大愚禅师。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清凉寺改称开化禅寺,亦称开化寺。建于北宋熙宁六年的大雄宝殿,在开化寺古建筑中首屈一指。然而开化寺之所以闻名中外,并非全靠精湛的建筑本身,更因绘制在大殿墙壁上的宋代壁画。

2001年9月,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在晋城举行,寺内的精美遗存,让前来考察的专家感到无比震撼,有专家认为“开化寺的壁画比建筑还要好”,并肯定地说,“高平开化寺的宋代壁画的确比敦煌的好”。而就在这年的6月,开化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南幽壑藏古寺

从晋城驱车向高平市陈区镇王村方向行驶,松柏苍翠间,沿一条蜿蜒山路,来到舍利山南麓。“蒙山崦里藏神宫,朝苍暮翠岚光浓。枯松老柏竞丑怪,危峦峻岭相弥缝。”北宋名将韩琦登舍利山览胜后,曾写下《游开化寺》一诗。此诗对寺周群山列嶂的天然奇景和旖旎风光,有着形象地描述。穿过蜿蜒的石阶向上看去,巍峨的高台上,一座恢弘的古寺院居高临下,坐北面南,古朴雄浑,气势轩昂。

寺前耸立二层楼阁式山门,山门正中便是大悲阁,钟鼓二楼一右一左,配列山门东西两侧,典雅灵秀。此时清风扑面,大悲阁檐下铜铃随风轻摇,响声不绝,伴松涛回荡林间,古韵盎然——开化寺僧人每天登上钟楼、鼓楼,早晚敲响晨钟暮鼓,以警醒世人,此种意境,不正暗合佛教用语“开化”的启蒙、教化之义么?

开化寺现存建筑为前后两进、东西两跨的院落群体。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坐落着大悲阁、大雄宝殿、后大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由大悲阁砖券拱形门洞而过,矗立正中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式的屋顶上,施以“青混瓦”。据《营造法式》中记载,“青混瓦”质地坚硬,外表乌黑光亮,似有一层磁性罩面,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瓦面却完好无朽蚀点。遗憾的是,“青混瓦”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

有种说法认为,在大雄宝殿完成修建后,本来从唐代一直沿用的“清凉寺”名,随后改称为开化寺。经查阅史料,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寺内现存的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的《泽州府舍利山开化寺填图铭记》碑,已将清凉寺改称开化寺,而这块石碑立石时间,比修建大雄宝殿还要早43年。更重要的是,大雄宝殿的修建时间是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的,大殿前后檐明间开门,前檐此间为破子棂窗,檐柱上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题记,提供了确切的建殿年代。

大雄宝殿檐牙突兀,斗拱张扬,如剑如戟。梁架斗拱形制,结构朴实,风格雄伟,为原汁原味的宋代古朴的建筑风格。大殿内仅有的两根明柱,为方形抹角石灰岩质,收分明显。柱头用阑额普柏枋,五辅佐斗拱,单杪单下昂计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为昂形,无补间辅佐。斗拱用材硕大,观者为之震撼。

大愚禅师和五音洞

在开化寺后院的东北角,有座东翼楼。这座建筑很奇特,说是楼,其实只有一层。其台基之下是一石砌券洞,不足一间房的券洞内,却有一眼古泉,东翼楼就坐落在石砌的台基之上。东翼楼前还有一排砂石质望柱栏板。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从其风化程度来判断,当是开化寺创寺之初之物。据记载,开化寺后院曾有一组用途特别的建筑,东有延宾三舍,西有讲经堂,后殿为读法之堂,右为维摩净台,左立观音阁。“可以看出,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创建寺院时,主持对这座建筑很看重。”张广善结合檐柱上的众多题记分析认为:“这座建筑应当是记载中的维摩净台,是寺院接待来往高僧和贵客之所。”

“考邑乘,东北隅山名舍利,中藏古刹……号曰清凉,若入宋,更为开化。缘起大愚上人,就山腰穴石室,调五音为字母,名五音洞……是寺之创,以石室灵文显;而山之名,亦以石室灵文显。”在开化寺内现存历代碑文中,几乎都要提及名为“大愚”的高僧,这从刻于清顺治二年的《开化寺重塑三大士碑记》中可看出,重建寺院者为大愚禅师,而当时寺院的名字曾为“五音洞”。

开化寺南山坡上,有座石造舍利塔。塔平面呈方形,通高约1米,保存完整,有扁平须弥座及莲座各一层,座身每面俱雕狮子和麒麟,座上为方形塔身,四角置方柱,南向辟火焰形券拱方门,门侧雕力士各一,上部镌刻飞天。“禅师,俗姓刘,法号大愚,潞城人也……”在塔后壁上,有一块落款为“同光三年岁次乙酉九月辛卯朔六日丙申建造”的石刻铭文。“同光”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年号,“同光三年”为公元925年。距今已有1088年的五代时期实物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塔内方形小室,即存放着大愚禅师骨灰。

据记载,父母去世后,大愚离家到处寻幽择胜,后来看中高平舍利山,于是“就山腰穴石,调五音为字母,名五音洞……”据《高平史话》记载,五音洞宽、深约2米,洞的后面还有一小洞,世人皆不知其深浅。相传,当置身“五音洞”,时有轻风吹出,其声如缈缈仙乐。如今,虽然“五音洞”早已不复存在,但与此有关的神奇故事却代代相传。“大愚禅师埋钵化松林”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大愚圆寂后,他的化缘钵、禅杖成了开化寺的镇寺之宝。一次,保管钵杖的小和尚要出外化缘,担心钵杖丢失,悄悄将钵杖埋在舍利山腰一棵松树旁。没料到,过几天他返回时,见已是满山松柏,松涛阵阵,每棵松树都长得一模一样,根本无法找到那棵埋钵杖的松树……

宋代壁画精美绝伦

在开化寺内,有通明万历年间所刻的《开化寺重修大悲阁壁记》。在查阅《高平金石志》时,竟有关于雕刻这块石碑的石匠李仲时的介绍:“李仲时,张壁人,石匠,此人心灵手巧,做工精细,在本地很有名气,人称‘冒圪断’。”相比之下,在开化寺绘出“比敦煌好”的壁画的画师,人们也仅从留下的题记知道他的名字叫“郭发”。他来自何处,多大年纪,一生绘出多少作品,这些疑问,已无人能找到答案。

开化寺最具价值的,就是郭发和另一位不知名画匠所绘的国内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彩绘壁画。壁画位于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堵墙壁上,是我国现存宋代寺观壁画中代表作之一,在全国古建筑中亦是孤例。

开化寺壁画面积为88.68平方米。据殿内北壁西侧土墙及石柱上的题记记载,西壁及北壁西侧的壁画完成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十一月初六日。“从时间上看,显然壁画是在大雄宝殿完工之后开始绘制的,来年春天上的彩。”张广善说,东壁、北壁东侧的壁画虽然出自另一位画匠之手,但东西两侧应当是同一时期作品。

寺内壁画内容从可分辨的画面来看,东壁南起依次顺序为兜率天宫会、普光法堂会、重会普光法堂、三重会普光法堂。西壁南起须阇提太子本生经变,中间分三个内容:忍辱太子本生、花色比丘尼经变、转轮王舍身供佛本生。北壁为善事太子本生于光明王舍头本生。北壁东侧为观世音菩萨法会、西侧为鹿女本生与均提童子得道经变。张广善认为:“开化寺壁画无论从形象塑造、构图布局、用笔着彩,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在继承中原地区唐、五代十国壁画艺术基础上的一个新发展。可以说是代表了这一时期壁画画师的最高水平。”

相形之下,三面壁画以西壁壁画最为精美。壁画中部为气势恢弘的释迦牟尼说法图,二菩萨二弟子二金刚相伴。说法图的左右两侧分别是题材丰富的佛教故事,如须阇提太子割肉奉母等。画面中除了大量的佛教人物外,还有渔翁、织女、官吏等各种人物和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画面中的服饰、冠带、器皿、兵器、刑具等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宋代的社会风貌。整个画面以大红大绿为主,在人物冠饰及画中建筑上配以贴金,显得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画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双目、流落异邦、回家团圆等情节,都栩栩如生。画中的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耕织渔牧、商贾贩夫……一幅幅宋代社会生活的情景,跃然壁上,连环画般呈现眼前。其中,“华色比丘尼”故事中关于《刑场》一图,是郭发高超画艺的体现。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被处决时的情形,虽然仅有30厘米见方,但郭发却能够用精致细密的笔调,将这个人物众多、场面复杂的情节刻画得淋漓尽致,各类人物表情各异,其艺术手法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壁画里还有舞乐,画的是双人对舞,有乐队伴奏的精彩场面,这说明在宋代已出现了队戏和说唱的文化活动,也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画中的经变故事虽然是依照佛经经文作画,但画师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景象。”张广善说:“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社会景象,被画师用画笔记录留存,使后人得以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宋代社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