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区正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永宁城。这座城池三面环山,妫河从其中蜿蜒而过,是从北部龙门到南部八达岭长城间重点设防的关键部位,古时可称为“国之藩篱”。
由于对北京城的重要保护作用,这里在明代时备受重视,在延庆州设置后不久,随即修筑了永宁县城,并设置了参将府和永宁卫,使永宁成为一座军政合一,而又以军为主的军城。这座城不仅有着方正的棋盘路网、肃重的历史故事,也有着隽永的文化底蕴与热闹的山村大集。
永宁古城(图片来源:悦游工坊)
01 “陵京肩背”,边塞军城
《永宁县志》记载永宁为五帝时缙云氏建立的都城,这在《隆庆州志》《延庆县地名志》等志书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即认为这里在五千年前已经被建为都城,并留下了与缙云氏相关的缙阳山、缙阳书院等诸多痕迹。
如今的永年城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这一年大事颇多,如皇太子第二次监国、安置徐皇后陵寝等。徐皇后是开朝大将徐达长女,也是朱棣发妻,在“靖难之役”中起了关键作用,危急时刻,亲临城上督战,令向墙下泼水结冰,又令妇女也参与守城。朱棣与徐氏可以说是患难夫妻,感情笃厚。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徐氏病逝,陵址之事便提到了议事日程,朱棣遍选名山,永乐七年(1409年)定下昌平。后来朱棣没再立皇后,于永乐十一年把徐氏仁孝皇后葬于长陵。
同年十一月,瓦剌军进犯,朱棣调集多路兵马,或进驻宣府或会集于北京。第二年正月,动用国内15万民众运送粮草至宣府,准备大战。转年二月,朱棣亲征漠北。这场战争跨度两年,但真正的交锋仅数月,明朝军队驱逐了漠北的威胁。
当永乐十一年朱棣到北方巡视时,他就驻跸在如今永宁城西的团山。朱棣看到这片土地的价值和潜力,亲笔下诏开发延庆(当时成为隆庆州)和永宁,这也奠定了永宁城日后的发展。永宁城肩守皇陵、背护京师,“永宁”二字取自《尚书》“其宁惟永”,这其中寄托着国家安定的美好愿望,也展现出一代帝王不凡的军事战略眼光。
02 永宁古城的市井人文
永宁位于妫川盆地东部,古称“东川”,自然景观壮丽,名胜古迹众多。正如各地均有“八景”,永宁的八景也是各具特色,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故事。
永宁八景分别为:独山月夜、缙阳晴岚、上关积雪、红门春晓、苗乡秋稔、宝林钟韵、海坨飞雨、峪口归樵。
妫川好山好水不必多说,而“苗乡秋稔”“峪口归樵”二景中应蕴含着永宁过去人们的生活。明代时,永宁作为边塞军城十分不安定,而且当地还多有自然灾害,丰年很少,因此丰收场景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景,也就被列入八景当中。而“峪口归樵”,则是因一块形似樵夫的石头而得名。永宁周边山高谷深,也因此在明代时当地一项主要的生计来源就是砍柴、烧炭,正是因其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也就成为了八景之一。
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过去的永宁建有许多宗教建筑,宗教流派纷杂,以供人们从其中找到各自的心理安慰。主要的宗教建筑包括佛道庙宇、先圣祠堂、民间信仰等,几种流派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一座庙宇既供神佛,又供仙圣的景观。
永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宗教庙宇有距今1500多年的道武皇帝庙和距今1100多年的缙阳寺,城内还有三清宫、吕祖庙、关帝庙等等,到了清代还建起了一座西式教堂,足见永宁人对各种宗教信仰的包容度极高。
城内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火神庙内的战争题材壁画。祭祀火神的信仰习惯由来已久,人们祭祀火神祈求一方平安,不生火灾,火神庙在各地也都十分常见。而在永宁镇和平街火神庙的壁画中,火神们则是骑火龙持火蛇、踏风火轮,一副“纵火”的形象。壁画下半部分则是一场厮杀正酣的战争场面。原来,这座火神庙在永乐年间曾是一座旗纛(dào)庙,是军队出征前祭祀军旗的地方,庙宇曾经当过千户总后备仓,火神庙场曾经当过演兵场。宣德五年(1421年)都指挥使韩镇在城西北隅新建了一座旗纛庙,并将校场迁至那里,这里才改为了火神庙,因此庙中绘制战争题材壁画也就不奇怪了。
火神庙壁画局部图(图片来源:文旅北京)
壁画描绘了一场天界人间共同战斗的场景。画面里城门大开,号角齐鸣,旌旗招展,将帅带领军兵出征。城外放有3尊大炮,天上旗纛神率各路神仙助阵。城内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涌出,而前军已经将敌军杀得丢盔弃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出现了火器飞腾的景象,真实表现了明代军队武器改良的情况。
03 永宁的大集与招牌的豆腐
历史上的延庆地区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混居区,从很久以前就有着活跃的贸易活动,而其中又以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交换占比最多。
汉代时幽州的行政长官注意到中原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往来,于是在延庆内的上谷郡开辟了“胡市”,使南北商人得以合法贸易粮食、茶叶、纺织品、铁器等,大大促进了贸易交流和经济发展。这种贸易往来在延庆地区始终不绝,及至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仍有人穿行于内蒙古和延庆两地,进行各种贸易。
在永宁地区,商业贸易在明代建镇以后开始稳定,并于清代达到繁荣。由于清中叶北方边境逐渐趋于安定,永宁的军事防御作用也逐渐下降,随着军事和行政机构的逐渐撤销,这座边远军城走向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道路。到了民国时期,永宁已经成为延庆地区第二大商业和文化中心,到1935年前后,城内有同业公会12个,大小商号140余家。尤其是北街,400米的路上坐落着72家店铺,临街房屋几乎全部成了店铺门脸,各种招牌、匾额都是永宁地区大书法家的手笔,各种书体风格,无不展示着永宁书家的风采,显示着永宁地区的文化厚度。
“南京到北京,要吃豆腐到永宁”,作为一所历史上的兵镇,永宁名声在外的一点,却是豆腐。永宁的豆腐在清朝时期成为宫廷贡品,曾经有过家家户户做豆腐的历史,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据说永宁的豆腐好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用的水好,就是永宁上好的手艺人到了其他地方,也做不出永宁豆腐的成色。据当地老人回忆,永宁原来使用的水井,做豆腐最好的有两口,一口在三义庙胡同,另一口在原城隍庙前,用这两口井的水做豆腐,不但成色好,成品量也大,是永宁城的招牌。
永宁的集市也十分出名。明代时永宁的集市设在玉皇阁与四条大街连接处的四座牌楼下,“一月六集,三、八为市”,即每月的3、8、13、18、23、28开集。到了清中期以后,一月六集的频率已经无法满足贸易需求,于是改为永宁的集市逢农历单日开集,延庆城的集市逢农历双日开集,两处大集交错开展,方便贸易。
民国时期,永宁集市分布于东西南北4条大街,以腊月最热闹。进入腊月后,一大早,就可看见运货人从4门陆陆续续进城,有驾马车、驴车、牛车的,有赶着牲口驮子的,还有推车、挑担和用背架子背的。他们早早赶来,将货物运进城内,抢占地理位置好的地方作摊位。
永宁庙会(资料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如今的永宁城,依然有着热闹的集市和往来的人流,大集上售卖的水果、山货透着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两侧店铺朱漆灰瓦,又有着历史的厚重感。随着名城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墙、玉皇阁、县衙、文庙、显化寺等一批重点古迹按原貌复建,明清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古文化一条街、手工作坊一条街等也越来越有人气,这座古老的戍边军城正在以其深厚的历史和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参考资料
[1]张夙起.永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范学新.明代长城沿线的战争题材壁画——延庆永宁和平街明代火神庙战争题材壁画初探[C]//.《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2010:4-21.
[3]探访永宁古城 豆腐是贡品[J].文化遗产,2016-08-23.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