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燕子洞风景区(建水燕子洞风景区门票)

建水燕子洞风景区(建水燕子洞风景区门票)

建水燕子洞旅游攻略是什么

1、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景观著称于世。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

2、龙泉探幽:龙泉探幽有拔地而起高达34米的擎天玉柱”,有自江流中涌现的千层莲台,还有龙女初嫁”、双象啜饮”、金毛吼狮”、瑶台遗址”、桃源胜境”等数十个景观。

3、天街撷美:在该景区尽头的洞壁顶部,攀上一个大约6平方米,毫不惹眼的洞口,一个面积约3千平方米的更高层次的大厅呈现眼前,钟乳景观异常丰富,大面积卷曲石洁白如玉、晶莹透明,绒毛状、针状、管状;悬垂的、横生的、竖长的,纤细精巧的、奇形怪状的、比比皆是,汇集了所有溶洞的精华,人们冠以水晶宫”的美称。与之一景区终端紧紧相连,是一条高于河床35米的绝壁长廊,全长250米,面积达2300平方米,长廊被石柱、石幔、石屏风分隔成若干厅堂,有倩女迎宾”、翠盖拥美”、老宫瑰宝”、象耳空垂”、古堡黄昏”、八仙赴宴”、老僧望月”、取经路上”等景点,并有300平方米的休息厅。

4、梦幻世界:距二景区终端120米,是与水洞相连接的一个独立旱洞,洞高40米,呈椭圆形,景区面积达2万平方米。该景区景观集中,为燕子洞景观的精华所在,占已发现景观的三分之二。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天鹅戏蟾”、双螺对语”、犀牛望月”、鲲鹏展翅”、南国椰林”、璇宫别景”、龟蛇争雄”、欧洲大舞台”等奇观异景。

5、水洞游:路全长750米,从洞口乘龙舟顺流而下,可饱览沿河的奇观美景,置身于燕子洞宏大壮观的洞腔之中,并直驱第三景区梦幻世界”大厅。该厅面积为13000平方米,大厅右侧置有彩色灯光喷泉和瀑布。

6、泸江河:奔腾入洞庭湖形成的地下水洞全长4千多米,洞口高50多米,宽30米,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燕子洞的奇美绝伦还在水洞。据考证,该洞形成大约已有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千百万年急流的冲刷和溶蚀,洞中峭崖嵯峨,钟乳垂悬,千姿百态如鬼斧神工之作,探索其间,如游海底龙宫、艺术殿堂、神话世界,真可谓古、奇、幽、深。

更多关于建水燕子洞旅游攻略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之一章 总 则之一条 为了加强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以燕子洞为中心,东至犁耙庄,南至国道323线,西至马料河村委会白京寨落水洞,北至上螺蛳塘,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由建水县人民 *** 设立界标并向社会公布。第四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第五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区保护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二)组织实施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规划;

(三)监测白腰雨燕生存环境状况和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资源状况,并建立档案;

(四)建立健全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游客调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六)负责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门票的管理和资源有偿使用费的收取;

(七)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

(八)负责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其他工作。第六条 自治州、建水县的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文化、民族宗教、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人民 *** 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第七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重点保护对象:

(一)白腰雨燕;

(二)地形地貌、山体、岩石、河溪及其他水体、森林植被等自然景观;

(三)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摩崖石刻、新石器时代遗址、雕塑等人文景观。第八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同时维护土地、林地、水源及其他各类设施所有权人、承包权人依法享有的权益。第九条 自治州、建水县人民 *** 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的义务,并有权检举、制止破坏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的行为。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第十一条 建水县人民 *** 应当按照建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规划。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经批准的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办理批准手续。第十二条 在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经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经建水县人民 *** 批准后按规定程序报批,方可进行建设活动。第十三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在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内实施工程建设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围景物、水体、森林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第十四条 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完善景区设施,保障游客安全,提供便捷服务。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第十五条 自治州、建水县人民 *** 应当设立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资金,主要用于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徒手攀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等。

资金来源:

(一)财政预算资金;

(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三)社会捐赠;

(四)其他。第十六条 建水县人民 *** 应当严格保护白腰雨燕栖息地自然环境,实施以松树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第十七条 建水县人民 *** 鼓励在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内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白腰雨燕生存环境。

建水燕子洞地貌特征

建水燕子洞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地理坐标:北纬N23°38′5.94″

,东经E103°02′58.44″。

靠近: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G323瑞临线

参考: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面甸镇马料河村东方向约2.10公里。

建水燕子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洞分两层:上洞巨大,开口处为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内部为厅状溶洞,洞内簇立石笋、石柱、钟乳石等。洞内原有一座三层楼阁,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后遭破坏;下洞高十余丈,洞顶密集钟乳石,泸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公里。洞内光线阴暗,有众多燕子栖息,故名燕子洞。

燕子洞的奇特地貌还数水洞。泸江河湍急的水流奔腾汇入洞庭湖,进入石灰岩山地中,河水时隐时现,形成众多的地下溶洞、暗河与地表河相互交替的现象。由于泸江河定冲刷,形成了建水的地下水洞全长4千多米,洞口高50多米,宽30米,气势雄伟,十分壮观。据考证,该洞形成大约已有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千百万年急流的冲刷和溶蚀,洞中峭崖嵯峨,钟乳垂悬,千姿百态如鬼斧神工之作,探索其间,如游海底龙宫、艺术殿堂、神话世界,真可谓古、奇、幽、深。(以下是百度图片,仅供欣赏)

庐江河水造就了奇特的燕子洞

巨大高耸的钟乳石石笋

燕子洞里的“鸟巢”、“燕窝”。

燕子洞中的奇幻美景,碳酸钙溶岩地貌形成的钟乳石和石幔在灯光的照耀下美轮美奂,令人仿佛进入仙境。也真是醉了。

别有洞天

幽深但不幽暗

洞中小树不知树龄多少年,也许跟燕子洞同龄,见证了多少世纪的日出日落。燕子们在进洞之前会在小树的头顶上歇歇脚问个好吗?

徒手赤脚爬上燕子洞峭壁为游客表演采集燕窝的当地“蜘蛛人”。

钟乳石柱已经“顶天立地”,从钟乳石每一滴水滴落下来钙化到这个程度要经过百万年。

云南建水旅游景点大全

如下:

1、建水燕子洞:

建水燕子洞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洞分两层:上洞巨大,开口处为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内部为厅状溶洞,洞内簇立石笋、石柱、钟乳石等。

洞内原有一座三层楼阁,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后遭破坏;下洞高十余丈,洞顶密集钟乳石,泸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公里。

2、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是云南乃至全国研究儒家文化及其辐射影响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

3、建水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地处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

朱家花园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