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文殊菩萨道场。2009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有唐代以来七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68处,是汉、蒙、藏族佛教徒共同朝礼的圣地。
五台山寺庙众多,以显通寺、塔院寺、文宗寺、南山寺、南禅寺、佛光寺、菩萨顶、殊像寺、罗寺、金阁寺、广宗寺、碧山寺(广济茅蓬)、十方堂、黛螺顶、观音洞最为著名。现择其要者加以简介。
山西五台山中台台怀镇的佛教建筑群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等五县,方圆五百余里。中心地区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成为文殊道场,华严学中心,与清凉国师关系极大。清凉国师为唐代高僧,法号澄观,山西山阴人。据传大师可以一目十行,一天可记万言。专门研究《华严经》。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到五台山华严寺修持华严经,历四年写出《华严经疏》60卷,被誉为“华严疏主”。后被唐德宗(780—804)迎入京师。赐号清凉国师。他生历九朝,为七帝名师,华严四祖之一。
五台山原称清凉山,澄观改名为代州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澄观在五台山修持20年,讲演《华严经》五十遍,使五台山成为当时华严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