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桌子山岩画

桌子山岩画位于乌海市东南15公里处,主要分布于桌子山脉西麓的诸多沟口内陡峭壁崖上,或者在山脉东侧丘陵高处盘石岩脉之上。

迄今桌子山岩画共发现四处,即召烧沟岩画、苦菜沟岩画、酥白音后沟岩画和后摩尔满岩画,其中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名。

乌海桌子山岩画

桌子山主峰海拔高程2149米,山脉呈南北走向,长约75千米,山势雄伟,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望似桌子状,故而得名,蒙古名为“乌仁都西”。

据专家分析,它们分别产生于中国的夏、商、周等青铜器时代和战国至汉的铁器时代,据今已有4000─1700多年的历史。

桌子山岩画的发现、考察和研究,始于1973年,首先被发现的为召烧沟岩画,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盖山林先生来到召烧沟,揭开了桌子山岩画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

盖先生在乌海进行了数月的考察工作,记录、拍摄、拓描了大量的岩画,先后考察记录了召烧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等处岩画,并将考察研究成果发表于《阴山岩画》一书中之附录一《乌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岩画》。

1989年8月,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苦菜沟岩画,后又发现了雀儿沟岩画,并做了拍摄、拓描、记录等工作。

桌子山岩画群主要分布在6个较为集中的地区,即:召烧沟、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

乌海桌子山岩画

桌子山岩画6处岩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山地缓坡岩画,即召烧沟岩画;第二种类型为悬崖峭壁岩画,即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岩画。

其中,岩画为磨划的阴纹,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名。

大多数为神灵像,还有动物和太阳图案等,从题材和艺术风格推断,召烧沟岩画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现已发掘出可辨认图形十幅。

画面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太阳神图案。

其余岩画多是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反映的内容有祭祀,行猎,迁徙,家庭聚会和舞蹈等场面,对研究古代北方游牧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