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官网)

编者按:吕雯中国携手三川汇文旅游平台《文化产业评论》,共同打造《吕雯风向标》栏目,以专业的视角和个性化的风格权威解读文化和旅游产业信息。

很长一段时间,提起博物馆,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高大上”,而且只有城市才有。对于农村来说,博物馆更像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一种非常虚无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这种局面正在被扭转,一批具有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诞生了,成为屹立在广阔乡村的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

博物馆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重任。在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力量”的主题再次揭示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文化力量。

近年来,在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博物馆潮流引导下,国内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热度不减。根据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183家,居世界前列。尽管疫情肆虐,2021年,国家博物馆仍接待了7.79亿人次的游客。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过去只有城市才有的博物馆也在中国许多乡村迅速崛起,成为振兴乡村文化、展示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那么,乡村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城市博物学有什么区别?如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今天,中国这位文学旅行家将带你走进“项伯”,一探究竟。

中国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国际博物馆学对“国家博物馆”这一称谓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和定义,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环顾世界,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位于乡村,因此被称为“乡村博物馆”。

在中国,“村落博物馆”的形式脱胎于祠堂、名宅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村落历史博物馆”。后期还吸收了国外村落博物馆、家族博物馆的建设经验,衍生出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大遗址公园、古村落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种形式。

1988年,青州市河关镇南张楼村成为德国巴伐利亚州和山东省某基金会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验村。在来自德国的项目组的帮助下,张楼村依托400多年的村史和500多件乡村“文物”,于2000年建成了南张楼村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2208平方米,采用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风格。

华西村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官网)插图

青州市南张楼福龙民俗博物馆建筑图(图源:百度百科)青州南张楼龙符民俗博物馆建筑图(来源:百度百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农村博物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2年11月28日,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华西村大型文化项目华西村博物馆竣工开馆。它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太和殿、干青宫、角楼和紫禁城红墙等元素。博物馆设有书画馆、古陶瓷展区、美术工艺展区等。,总面积10000平方米。堪称“华西小故宫”。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通过五次全国普查,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明遗产保护群。

“十三五”期间,各地科学发掘、保护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主动作为,亮点纷呈,成效显著。比如,2013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建设一批“活的”乡村博物馆;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新建100个社区(村)博物馆;2016年,吉林省启动了“吉林印章-乡村博物馆”项目建设,目前已陆续建成91个乡村博物馆。

2015年8月,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张家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展览总面积2000平方米。它是中国第一座镇级博物馆。(来源:北青社区报)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在“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乡村”的城乡和谐发展理念指导下,让人们看到“山、水、乡愁”,如何通过文化赋能打通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以文化产业赋能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不仅明确了乡村文化产业矩阵的潜在资源要素,也为乡村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发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从基本定义、建设目标、建设要求、服务要求、运输和管理要求、注册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规范。

这是我国首部《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首次提出了“乡村博物馆”的基本定义:乡村博物馆是位于农村地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和农村生产生活的见证者、非物质保护和产业发展为重点,面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所。位于农村地区的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可以纳入农村博物馆系列。

至此,文物“春风”已席卷中国广大城乡,各地先进做法和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乡村博物馆与城市博物馆发展的差异

与纯粹的城市文物、综合性或专题性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源于并生长于乡村,不仅承载着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使命,还肩负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整合的功能。然而,随着乡村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升温期,各地探索实践的案例层出不穷,但也暴露出一些极端化、同质化、形式化等误区和共性问题。

一是定位不准,片面追求“高大上”

很多地方在规划建设乡村博物馆时,忽视了当地文化资源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盲目模仿国家或省级大型博物馆的模式,力求“大而全”和“伟大”。由于目标定位不明确,展品的收藏和陈列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内在联系脱节。更有甚者,大量的古董文物被收藏起来“绑在饭馆里”,给农村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比如,位于河北冀州市冀州镇普尔村的冀宝斋博物馆,由当地颇具实力的“明星村”普尔村打造,主体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收藏了4万多件“重量级”藏品。2010年济宝斋博物馆建成时,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民俗博物馆”。然而,在博物馆开始运营后不久,由于许多有争议的“奇异”藏品和缺乏正式的注册手续,当地有关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

二是互相攀比,把尺度扩大到“撑脸”

一些地区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融合、文化遗产活化之间的共生关系,盲目追求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规模、数量和表面形象,甚至在投资规模上相互攀比,提出“一村一馆”、“百镇千村”等项目,忽视了乡村博物馆最基本的承载能力和社会效益。在资金使用上,重视建筑外观,轻视内部展示内容。

不像城市,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建博物馆,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每个村庄都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建设必须与乡村规划相衔接,与乡村整体风貌和周边环境相融合,与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和文化需求相匹配,做到因村而生,因村而异,免于攀比,免于创造,一刀切,更不能以规模定容量,以数量代质量。否则,最后不仅丢了“面子”,更丢了“民心”。

第三,目光短浅,只生孩子“难以维系”。

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轰轰烈烈的建设,热闹的开放,慵懒的守护,无声的关闭,给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和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比如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尖子生”浙江安吉县,2016年也曝出类似新闻。

上述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对乡村博物馆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制度设计,只重视场馆的硬件建设,忽视了相应的软件配套建设,如专兼职人员的设立、日常运营管理经费、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等,而这些都是博物馆所急需的。因此,要站在乡村振兴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推进,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

同样是,展品呈现“同质化”

大多数参观过乡村博物馆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博物馆里的陈列简单而枯燥,几乎都是些早已退出生产生活的老物件,水车、犁、筐、竿、旧家、灶,有的甚至成了堆放老物件的储藏室。由于现代博物馆缺乏专业的展示体系和叙事手段,最终成为千篇一律的“鸡肋”。

每个村庄都有一段独特的历史,沉淀着个性化的东西。一些古村落富有人文历史;在一些名人村,名人辈出;一些特色村曾经是农林牧渔的代表村。乡村博物馆建设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炼乡村精神,讲好乡村故事,努力让“土”有文化底蕴,有地方特色,让“土”有时代新意,真正活起来,活起来,受欢迎。

乡村博物馆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文化产业评论(ID: WHCYPL)分析从乡村博物馆建设现状出发,认为乡村博物馆是我国中小城镇特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他们承担着传承乡村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繁荣的现实责任,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一是加强规划对接,有序推进。

乡村博物馆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还是巩固扶贫成果,都需要农村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各级相关发展规划,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乡村农业发展规划等。,应充分衔接,切实把握好统筹规划、项目建设的适度性和政策支持的协调性,避免草率决策和盲目扩张。

在策略上,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浙江经验”,充分发挥各级文化、旅游、文物部门的主导作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或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目标牵引,促进省市县三级联动,分层次、分批次有序推进。比如浙江省目前有908多个乡镇,19920个行政村,但只提出了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建成1000个乡村博物馆。其中,2022年将建成不少于400个乡村博物馆。

二是强化功能定位,避免简单照搬。

不同于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乡村博物馆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同时兼顾地方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文明建设等功能。因此,乡村博物馆的定位不应追求场馆面积、展品精美、装饰豪华等表面效果,而应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保护、展示、宣传、教育、研究等服务功能上。

在策略和路径上,首先要突出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做到“一馆一策”,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和雷同。其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村庄,突出“一村一品”。比如在非遗保护项目较多的村落,可以建设乡村非遗展览馆,国家重点旅游村可以依托村民宿建设乡村民俗体验馆。再讲好故事,就要加强农村博物馆的讲解服务,让老物件说话,让旧时光温暖人心。

比如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李家疃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通过保护和修缮村里的古街古屋,建成了李家疃村记忆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展示了300多件展品,融入了李家疃村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自2017年开业以来,不仅促进了李家屯村的建设风貌,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省著名的特色旅游村和省级研学基地。

三是加强运行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

目前,各地的乡村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展品不足、设施管理缺失、人员配备不足、运营模式单一等不足。因此,推进农村博物馆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在国家层面,要以浙江等省的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为先导,通过率先垂范,为全国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标准。

同时,要结合创新实践,加快制定《乡村博物馆建设标准》、《乡村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政策机制,积极推动乡村博物馆步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镇、村(居)、合作社、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和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乡村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反哺。

比如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小顺江村的乡村博物馆,就是当地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小舜江村引进浙江红色芳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全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提出了“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化、内容常新、服务永久化、品牌永久化、效益常现化”的“六常”运营理念,形成了自驾线路、骑行线路、江游线路、研学线路等多条特色线路,成为绍兴市。

标签

乡村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文化空,是促进乡村文化活态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艰巨而深远的乡村文化工程。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走出一条以文富乡、以文促兴、以文富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参考资料:

1.乡村博物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作者:白秀英)

2.加强乡村博物馆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者:徐向阳)

3.留住乡愁,乡村博物馆美术馆大有可为(作者:陈履生)

4.乡村博物馆,要承载乡愁,更要服务共同富裕(绍兴日报)

作者简介:肖《文化产业评论》作者群,三川汇文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资料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李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