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台山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称。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并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61米,是五台山乃至华北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建筑最早的地方之一,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五台山还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汉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谐共处。每逢盛夏,海内外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门票:135元
二.云冈石窟
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焯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
行程线路
昙曜广场——佛光大道——礼佛浮雕墙——灵岩寺(山堂水殿)——写经院——石窟群——周总理纪念室——云冈北魏皮影、木偶馆——云冈陈列馆——演艺中心——食货街
门票:120元
三.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中华五岳。自古即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道教发祥地之一,是中华锦绣山河的杰出代表,国家地理重要标志,承载着中化文明符号,孕育出深浓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具有国山地位。
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美誉。山势构造为典型的版画式断层山,一层绝壁,一层绿带,夕阳金辉之下,景色格外壮丽。唐代大诗人贾岛曾用“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难测”的诗句来描绘北岳恒山的雄浑气象,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则用“恒山如行”来勾勒其群峰奔突的地貌特征。
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就封恒山为北岳;秦时奉名山十二,恒山为“天下第二山”。之后,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作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五小洞天”,历代都有道教名家在恒山修行的传说。
此外,景区内永安寺元代壁画、圆觉寺金代砖塔、栗毓美陵墓汉白玉石雕、号称“华北第一泉”的汤头温泉、被誉为“塞外小黄山”的千佛岭、神溪湿地公园以及县城内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特征的麻家大院、文庙、古州衙等都具有很高的资源品位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北岳恒山具有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和军事文化内涵。她西衔雁门,东跨幽燕,南屏三晋,北瞰朔漠,内长城蜿蜒其上,烽火台星罗棋布,宁武、雁门、平型诸关,依恃为险,自古即为“中原锁钥”、“华夷之限”。
北岳恒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春来,桃花烂漫,姹紫嫣红;夏至,松涛阵阵,云蒸霞蔚;秋到,天高气爽,层林尽染;冬临,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门票:45元
四、绵山
位于翼城县城西北方向五公里处,平地突兀而起,当地人称为孤堆坡山。远远望去,它就象一口例扣着的大锅,所以又称为覆釜山,当地人还称它为绵山。传说晋献公在位时,太子重耳被骊姬所害而遭贬,被当时在朝拜相位的介子推保驾逃了出来,自曲沃一直东上,途经土地堂(在翼城县西关村北)时,重耳不幸染病,数日不食不饮,无奈之际,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搬下土地堂大匾,燃火煮食,重耳吃了以后,病便痊愈,然后他们又继续上路,这便是“刮肉奉君”的故事。因介子推荐重耳避难,重耳许诺他将来登基后给他官禄高封。然而重耳登基后,对各个功臣都大加赏封,唯独不提介子推。朝内有人劝介子推,说重耳是患难可交过后不可处的人,介子推忿然离朝背上母亲,躲进绵山,就是今山西省翼城县绵山。
据说,那时的绵山,风光秀丽,花木苍翠,旭日东升之时,清晨的浓雾似湖又似海,缠腰缓缓移动,登高远眺,奇特无比。只有一条年年拜山朝顶,牛拉豉车上下的径道。介子推出逃后,有人奏知重耳,重耳恍然大悟,便下旨速速追回介子推,至绵山,千呼万唤却无人答应。手下将此情禀于重耳,并建议重耳下旨烧山,认为山一烧人就出来了,不料山被烧光了,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后来,人们在山凹处发现介子推母子的尸体。后人为纪念这个忠诚、刚正、侠义的人物,就在火烧绵山处建了一座庙,塑了他的神像,以作纪念。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