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北京隆福寺还有吗)

“南有夫子庙,北有龙符庙”…当天下午,来自海内外35家媒体的54名中外记者深入龙符庙文化街,打卡蒋木木美术馆、龙符文化中心等高品质文化消费新地标,走进四合院内的市民文化中心,与市民一起体验剪纸、制扣等老北京“手艺”,用各国的语言和镜头记录北京老城的新活力。不仅向世界展示了首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型文化消费目标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还亲身体验了北京市民舒适丰富的业余生活。

隆福寺(北京隆福寺还有吗)插图

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北京中心城区将提升更多的传统商圈和老商业项目,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北京老城核心、毗邻东四和王府井的龙符庙文化街,见证了已有近600年历史的龙符庙的华丽转身,蝴蝶已成为老城复兴的一张金名片。

据了解,龙符寺始建于1452年。无论是从清朝到民国,还是从建国到八九十年代,龙符庙都是北京的核心商业区。2012年,北京市国资公司和东城区政府共同推进隆福寺街区改造工程。项目不仅仅是建筑的改造升级,更是在改造过程中延续老城区的肌理,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以自身的交通引入潮流业态。2019年,龙符庙项目的出现震惊了整个首都。改造后的龙符寺,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文脉的延续,保留城市记忆,让不同年龄的群体都喜欢这里的休闲体验。成为城市更新和老城区复兴的代表,老城区文化体验消费的新地标。

本报记者第一站来到位于龙符寺街区北侧的龙符寺北里,这里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厂房。在改造阶段,鑫隆福公司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龙符寺原有的院落格局,同时形成了“守旧如初,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记者们穿梭在充满历史痕迹的建筑中,观看蒋木木美术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文艺复兴展,感受中外艺术作品对话形成的文化碰撞。通过参观,外媒记者了解了老厂区改造转型的故事,沉浸在不同于其他国家商业区的独特文化氛围中,惊叹于老北京胡同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

随后,记者来到龙符文化中心,这是北京龙符寺最有特色的打卡点。富文化中心由四座红墙金瓦的中式仿古厅堂和室外庭院组成,庄严宏伟。东西两侧的观景台,西面有望欣赏到故宫、西山、白塔、景山的帝都气象,东面可欣赏到中央电视台、国茂等新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景观使龙符文化中心形成了有序的传承与时光空的折叠的和谐默契,创造了北京独一无二的空景观。随后,记者们在古建筑中体验了中国传统乐器、优美的民乐和独特的景观,带来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独特体验。中外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龙符寺的每一处风景,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自拍几张。

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离开龙符寺后,记者来到位于东城美术馆后街40号的梅后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在这座总建筑面积5411平方米的四合院里,他们和市民们一起玩起了“非遗”。

为精准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需求,使其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东城区依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等优势资源,在其辖区内建设街道级综合性公共文化场馆——梅后四季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提供阅读、歌舞、戏剧、国学、艺术、文创、园艺、美食、健身等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

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又名“美是美是美”,意为“四季更替,四季更替,美从未间断”。是继美术馆后街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后新建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场馆。其两层四合院地上一层,地下三层,美剧场、美工作室馆、美食馆、美阅读馆等21项活动/[/k0/

这座总建筑面积5411平方米的四合院,是北京老城区最大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进入竹岐大门,记者们进入两个台阶的四合院,踩在青砖铺成的广场上,感受到封闭开放的公共文化空室通过榫卯技法的相互穿插、拼接、入口连接而形成,沉浸在全民文化生活新聚集地的动感氛围中。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者们与北京市民一起,体验了非物质剪纸、非物质旗袍扣的制作、非物质脸谱,观看了京剧队和模特队的彩排,感受了一把“北京生活”,用非物质剪纸技艺留下了自己的“冬奥记忆”。

据介绍,2月1日至20日,北京新闻中心2022年运营期间,由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运城市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采访活动将继续邀请中外媒体实地探访北京,在北京历史文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谐宜居四个叙事场景中体验北京故事,感受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

综合:北京发布、2022北京新闻中心、Guangming.com、北京广电网络传播中心、北京青年报、山西经济日报、北京西城、北京东城、羊城晚报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