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河套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最后一辆满载麦粒的卡车缓缓开走,巴彦淖尔市新华镇新乐村党支部书记薛志强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村集体合作社托管种植的2.3万亩麦粒归仓,喜获丰收。
放眼望去,新乐村的耕地平坦开阔,大型机械畅通无阻,现代农业机械穿梭往来。在这里,科技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河套粮仓”的新标杆。
“你看麦粒多好,又大又饱满,产量好。”薛志强说,今年在这2.3万亩土地上种植了三个品种的小麦,其中八麦13号试种了500亩。
薛志强还记得,今年临近麦收时,当地经历了几次强对流天气。而八麦13号秸秆粗壮有弹性,几乎没有倒伏现象,让种植户高兴满意。“八麦13号在我们试种区产量最高,1150斤,平均产量900斤以上,品质好。明年合作社打算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更好的效益。”薛志强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不要忽视八麦13号这个小小的小麦品种,它却是三代农业科技人员心血和汗水的结晶,经历了秃麦、甜麦、欧柔莫巴、梁勇4号等30多个河套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
走进巴彦淖尔黄河流域西北部的种质基因库,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科研人员收集、保存、推广、转化黄河湿地沿线的特色种质资源,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研究。目前已收集400余种、25159粒种子,对黄柿、灯笼红瓜等著名标志性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基因库的建成,对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更多种子不再“向阳”积蓄力量。
有了好的种子,就需要好的耕地。
巴彦淖尔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兴未艾。打破地方集团和家庭之间的耕地,重新规划和整合土地。按照“田成方、树成排、渠成网、路通、旱灌、涝排”的综合整治要求,将废弃荒地、盐碱地、低洼地改造成基础设施齐全的良田。2019年以来,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32.19万亩,粮食增产10%以上,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吃好面去河套”。外地人到了巴彦淖尔,都想尝尝河套的面。作为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主产区,这里春小麦丰富,面筋含量高达35.4%。一公斤河套雪花粉能拉出200万根丝滑的拉面。巴彦淖尔给这里的优质农畜产品起了个俗称“天府河套”,共同维护绿色优质的区域品牌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巴彦淖尔市委书记何告诉记者,借助这一重大机遇,将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将河套地区1200万亩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再造一个河套”,坚持良种、多种粮、种好粮,让更多的江河灌满中国碗。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8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