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涵盖北新街以东、总府路以南、红星路以西、东大街以北、南新街、中心街及临街区域,面积约20公顷。春天路繁华,商业网点约700个,面积约22万㎡,在业内被誉为中国特色商业街。
2019年12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锦江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成府函〔2019〕118号):撤销杜源街道、盐市口街道,原杜源街道、盐市口街道行政区域划归春熙路街道管辖。调整后,春熙路街道辖总府路社区、滨江路社区、青石桥社区、杜源街社区、青年路社区、学道街社区行政区域。春熙路9号街道办事处位于100多年前的丽华街,这里曾是清代法官衙门。衙门坐北朝南,占地极广。前面有一条很深的车行道,右边与南新街相邻,左边与成寿街、客家巷相邻。民国以后,衙门被废弃,走马街前的这条深巷子里住着许多窝棚和小店。在旧衙门的旧址上,建立了一所中学。曾经的官场转眼间变成了市场。小商贩的叫卖声,店名和旗帜,交易的讨价还价,嘈杂的声音,人声鼎沸,就这样形成了小商品市场。
1924年春,掌管四川省的军阀杨森在成都就职。他上任后,拆除了原省法官衙门周围的房屋,效仿西欧,改善市政,修建道路。就这样,修了一条分为东西南北四段的新路,还特意在十字路口开辟了街心花园。
新路建成后,杨森敦请双流县的前清朝皇帝姜为它命名。姜知道杨森喜出望外,就把这条新路命名为“韦森路”。这个街名看似有点洋气,其实蕴含着寓意,意在出名。当时,北洋政府授予杨森“韦森将军”称号。
让桑在“一统四川”之战中被赶出成都,随后韦森路改为春熙路。为什么要改名?为什么取名春熙路?当然改名是为了去掉杨森的痕迹但是春熙路是一个名字,却有好几个版本。杨森战败后,江向有关政治家建议将“韦森路”改为“春熙路”。相传著名书法家、诗人陈先生曾担任成都市市长王祖旭的秘书,以“暖,人熙”之意命名此路,故街名叫“春熙路”。
在卢纯街中心的花园里有一座孙中山先生铜像纪念碑,它于1928年初完工。1943年,佘仲瑛任成都市长时,认为铜像变形,特地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重修一尊。今天在花园里的孙中山坐像是刘开渠的杰作。
“文革”运动开始后,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改为“反帝路”。因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成为成都红卫兵活动的主要场所,最后又改回“春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