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浙江省杭州市天柱山有三大名刹,称为“天柱三寺”(俗称上天柱寺、中天柱寺、下天柱寺),都是古杭州的名刹。下天柱寺创建最早,距今1660多年,最晚创建的上天柱寺已有1000年历史。清朝乾隆皇帝将上中下三朱命名为“法熙寺”、“法静寺”、“法静寺”,并亲自为寺庙命名。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理区域相近,宗教观点相同,兴衰起伏,历史上被称为“天竺佛国”。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李鸿首次南巡,上天竺。除了诗词,他还将上天柱寺命名为“法西寺”,御书寺和“宝驼管飞”、“蒲甘路门”等匾额。
隐峰和天柱峰合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钱塘有武林山,武林水出。”《灵山治》说:“宋代飞来峰以南为天竺,飞来峰以北为灵隐。因山北麓为灵鹫寺,峰有别称。”朱的佛教文化伴随着杭州的历史而代代相传。
佛教在杭州的传播,寺院的修建,都与西印度僧慧理有关。天柱山志载:“东晋仙鹤初,会理来灵隐卓溪,登武林警日:”此为中天朱果岭九山小丘。你什么时候飞到这里的?“故山名天竺,峰名飞来峰。后人把建在丰南的寺庙称为“天柱寺”,分上、中、下三座朱,会理成为和天柱开山的祖师。至今,龙洪洞入口处还有理公岩和理公塔,塔内安葬着慧俪的骨灰。在古代,朱零和朱珠的山中有许多猿,在山顶上有一个“叫猿洞”,据说是智慧储存猿的地方。南朝刘宋时期(420-479),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曾在山中养猿。他被称为“猿之父”,因为他可以咆哮,并招募猿。古代诗人也有“一餐聚猿鸟”“猿扰钟”“猿啼松子落”等诗句。”冷泉猿啸”成为古钱塘十景之一。
二、天竺三庙
天竺三寺在林谷深处,自下而上,庙宇雄伟,景色幽静,高僧众多,佛事与诗词。据《虎山胜览》“从桂峰山到佛山,从朱霞,到中柱,到上柱,都是受观音启发。朱治下,古迹胜。三朱之间,云淡风轻,春声响,岑寂岛空,仲景飘香,耳目心灵交汇,觉其迷极亮者,超越三界。”
《武林旧事》也说:“三庙相隔甚远,都是金碧辉煌,晨钟暮鼓。两人共事,又是高僧高徒,相见恨晚。是真正的佛国。”东起上天竺至龙井,南至浪荡岭,左至五云山,下至梅家坞。天竺、钟灵郁秀、山岚云英,佛教和教学思想源远流长。惠、、是天柱山的创建者。之后,擅长诗词文赋、佛学造诣深厚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文学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赞美过天竺,说“地为佛国之地,人与人交友。”天竺三寺始于晋,盛于唐,盛于宋。它是中国东南部一座著名的寺庙。南宋中期的天柱寺曾被评为“禅寺十寺之首”,上下天柱寺都被列为“教院五岳之首”。
上天柱寺位于白云峰脚下,从山顶俯瞰峰顶。它经常被白云覆盖,就像一座盖着屋顶的建筑。山上出产的茶叶被称为“宝云”和“朱霞”,“祥林”也被称为最好的产品。所以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底开两枪”之说。白云峰在右下方跳舞,庙里的和尚经常在树下盘腿以恢复精力。峰名为“双柏峰”,岩名为“双柏岩”(即百丈岩)。山中有许多洞穴,老虎和豹子在古代经常出现。树木茂密,花草盛开,泉脉众多。
有大北泉、梦泉泉、蜥蜴泉、猎泉、公孙宫泉水、范颖井、仙仙井等。周围有古老的寺庙,还有冥想井等。其中,乳宝泉“倒挂如乳”,其顶峰被命名为史茹峰。古寺后有片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白云峰前有脉,其脊如琴,故称“秦岗”。竹子种在山脊上形成一片森林。宋代在中印峰与白云峰之间种下名土,故取“龚宇移山”之意,取名“玉岗”。
古人盛赞天竺之景,谓“千竹参天云,数里有寂空谷,惟春之声。”是古杭城的另一个景点。后晋天府初年(936年),和尚易道在白云峰脚下做了一个芦苇练习,并称之为“大明山房”。他看到山上有奇怪的木头在发光,于是他请一位著名的工匠雕刻了一尊观音像。据《通志》记载,吴越王钱洪书梦见白人请他建住宅,于是在上天竺开道奠基,修建观音寺,于后晋天府四年(939年)五月竣工。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庙。
至后汉甘祐年间(945-950),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上,为“妙画庄严,持书得当,书白,民敬”。为此,后人称易道为“白云山的创始人”。由于上天竺专治观音功效,历代皇帝都信奉观音,“凡在干旱中辛勤劳作的郡县,必请入城”。故《七修稿》说:“杭天竺灵感数为松石所加”。
北宋熙宁年间(1071-1074)和元佑年间(1089-1091),苏轼先后两次在杭逗留,时间分别为四年至七年和四年至六年。因为杭城的灾情,他开设仓库,深化水利工程。但“三吴之灾,使其更老”,苏轼曾自责“虽不德而招祸”。之后的明清皇帝沿袭南宋的先例,经常在至尊天竺祈福晴天雨天。
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杭城大旱,百姓饿死。不时有观音大士帮助上天竺饥民的虚假故事,于是蜂拥而上天竺,掘地三尺,取粉土充饥。从此,江南地区遇有饥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三。相关信息
宋真宗信奉佛教和道教,宋仁宗则推崇佛教。因此,当时杭州的官员如苏轼、蔡襄、沈、等。与杭派佛教交往密切,也使朱零繁荣昌盛。
宋仁宗天盛初年(1023年),一个磨房和尚在白云峰和狮子峰之间建了观音堂,一度香火很旺。“群山环拱,烟云蒙蒙。当你听到钟声的时候,你突然感觉到了天官”。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将5330卷《秘经》赠给堪舆书院作为教学藏书,并为此专门修建了藏经阁。嘉祐中年间(1059-1060),杭州巡抚沈认为“观音以声传佛力,不在禅居”,提出“教宜利禅”。他将禅寺改为教会寺,命寺僧辩士(即景源)主持修建堂屋,为寺增添重檐,并由宋仁宗亲笔题写“感应寺”。直到治平中年间(1065年左右),蔡襄守郡,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安慧寺,将其捐赠的5230卷佛经藏于西院。
元三年(1100年),十六殿落成。宋朝南迁后,金兵在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也就是万艳宗弼)有一次去天竺诅咒观音像的始末,于是把观音像和三藏装在一辆车上运到北方。和尚万智带领他的弟子在燕京西南五英里的雨荷乡建了一座寺庙。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方丈在日本修建藏经楼和迎真阁,并访绍五年。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命临安太守曹诚建造五百间罗汉堂。
大道元年(1165年)二月,专门召见上天竺方丈,封他为“右街僧朱”,后又封他为“左街僧朱”,赐“白云堂印”,命他主管禅、教、律动及江南佛教事务。因此,上天柱寺被命名为史静。大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也视察了,给了两万丝钱,下令重建十六殿。大道八年(1172年)二月,重修殿宇,改庙为殿。御书《法轮宝典》,月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内宫珠宝赠殿。
惜春元年(1174年),福州印藏经500卷赠给该院。次年,宋孝宗前往上天竺上香,并正式将庭院改为“灵光观音寺”。当时所有上山进香的皇帝都在白云厅进斋。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天柱寺”,被评为“五岳之首”。所有朝鲜等国的使臣、僧人来朝,都到至高无上的天竺呈书,接受。
农历二年(l206)七月,灯火通明,十六殿被毁。住持苗蛙竭尽全力建造,一年就完工了。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尊为“治国安邦”之主。宋理宗赵云在《天竺感怀观音赞》中说:“神通奇妙莫测,功德无量,应感快捷。待年事丰足,我必赐福吾民,兵将长眠,诛此国。”北宋末年咸淳二年(1266年),该寺被彻底毁坏。五年,由清寺僧所建,改“天竺教寺”。到元末,上天柱寺再次被毁,直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邦进京为左善师,要求重建。于是,明太祖下令修建观音菩萨殿,并命令杭城驻军于二月停止运作,为寺庙搬运砖块和木材。
明朝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将这座山的《藏北经》5048卷赠给寺庙,并附有保护西藏的诏书。在明朝统治的270多年间,上天竺通过僧侣集资的方式对寺庙进行了全面修缮。清朝前期,清帝相信观音的“神功妙姿”和“显灵感”,对天柱寺大加青睐。
康熙叶璇,六游江南,五去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钦差库颁“重周瑟”、“尊经以金书”。官员称赞此举使“湖光山色动,草木返光,美不胜收!”叶璇先后赠御书《金刚经》石刻、御书《法玉慈云》匾额、金制《心经》、墨制《药师经》、重修上天柱寺碑御书。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李鸿首次南巡,游览了两座以上的上天柱寺,并将上天柱寺命名为“法西寺”,玉树寺额及“宝驼管飞”、“普乾禄门”等匾额,题字柱联:“围法轮,亮明月,享阴雨晴天。”此后,他每次去天竺,都会有赏赐或卸书的题字,如观音像、佛像、石刻莲华经、华严经、手书兰亭图、题字“色空无二”、“印真真相”等。、和他的手书《千手》由于朝廷的倡导和众多佛教徒、信众对“观世音菩萨功效”的信仰,明清时期浙南各地的村民、村姑纷纷来天竺制作香火,成为一年一度的“香市”。
据《武林旧事》和《仁和吊录》记载:“方凤时期,乡民扶老携幼,焚香祭奠长辈。为了祝愿丰收之年,香车宝马车络绎不绝,甚至把远道而来的人称为香客。没有一个从普陀院回去的。”“二月十九日是观音、浙东秀才吴、吴等人罢兵到的生日。船只和汽车日夜川流不息。”每年新年刚过,“春装成就”,但养蚕尚早,于是“舟楫划桨,朝拜天竺,成亲为邻,居此”。每次从武林门、松木场、丁敬寺到天竺,石翔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摊位,卖各种电器、土特产、玩具等。,持续一个多月,绵延数里,道路不通。“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直到1949年,朱三路上仍有相连的平房供朝圣者过夜。50年代后开始衰落,70年代末又开始兴盛。
文革期间,法西寺也被抢了。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政府将天竺三寺列为西湖景区的景点开发项目,法西寺享受了佛缘盛世。在海内外十大圣贤的支持下,寺庙有了新的色彩。修缮后,法熙寺内有天王殿、童渊殿、大雄殿、斋堂、客房、山门等主要建筑。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山,其雕塑艺术与全国各地寺院的五百罗汉像融为一体。寺内还有古玉兰和方竹,已生长500多年。其中,古玉兰每年2月12日才开花,2月20日枯萎,花期只有八天。所以,你偶然看到它的花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