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财经类大学有几十所,有的叫商科类大学,有的叫经贸类大学,但大部分都叫财经类大学。
但是,“财经”字面意思是“金融和经济”。按理说,“经济”包含的内容更广,“金融”只是“经济”的一个方面。这两个词不是并列的。而且经济学是一门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只是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一个由“金融”和“经济”两个词组成的新词作为大学的名字,不奇怪吗?
但是,“财经”作为一个固定的词,随处可见。国家机关包括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电视台有财经频道和财经新闻,等等。那么,“财经”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现代汉语来源于日语,但日语中没有这个词。“财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这可能与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有关。
追溯历史,井冈山时期的中共文件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金融经济”一词。1932年5月,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决议,我党在正式文件中开创了“财政”与“经济”相结合的先河。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条件艰苦,难以想象。军队的发展需要资金,所以当时的财政问题主要是为前方的战争筹集军费,当时的经济工作都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只有解决了经费(财政)问题,军队才能生存,才能保证战场上的胜利。即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的成功。正如列宁所说,“一切都服从于战争”。因此,金融成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形成了“军事金融经济”。1933年3月,第二次闽浙赣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
它是金融国家的命脉。财务工作不好直接影响军事和经济,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和整个阶级政权。特别是在当前,革命同革命决一死战,大规模革命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更需要发展苏区经济,改善民生,发展财源,增加财政收入,使广大工农红军在漫长的残酷战争中不被敌人封锁,不发生物资困难。这对苏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1929.1—1934.2)》,第197页。)
延安时期党的文件也继承了这个习惯,把“财政”和“经济”结合起来。但是,有时“经济”会放在“金融”之前。如在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倩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作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书面报告,指出:“发展经济,保证供给,是我们经济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高倩会议恰逢我们党财政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财政收入极低;另一方面,革命队伍不断扩大,入不敷出,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状况极其困难。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的根据地相邻,但在财政经济关系上是分的。为彻底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实现自力更生,积累财力,支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于1942年6月成立西北财经办事处。这个组织是我们党的以“财政经济”为主要任务的国家机关的来源。当时西北财经处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北局,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兼主任贺龙担任。同年10月,西北财政所正式开业。
1944年初,为加强西北财经办公室的工作,中央政治局决定任命原中组部部长陈云为西北财经办公室副主任,实际主持日常工作。此后,陈云一直从事财务工作。解放后,他几乎成为金融界的灵魂人物。
把“财政”和“经济”结合起来作为正式的固定词汇,大概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春,周恩来同志根据中国革命即将达到新高潮的形势,对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作了许多指示。其中两个,即关于在蒋介石区域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的两个文件,声明“尤其是使人民无法生存的金融危机,人民受不了,但前线继续败退,人民吓不倒……”
抗战胜利后,我党出兵东北,成立了东北财经委员会。1948年5月起,陈云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949年5月,具有长期财经工作经验的陈云赴北平成立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3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成立。陈云为主任,薄一波、马寅初为副主任,79名成员为李富春。从此,“财经”作为一个固定词汇被广泛使用,成为一个常用词。
知道了“财经”这个词的由来,再来说说中国财经大学的由来。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大学制度,学习欧美制度。一般大学都有经济系或商学院。复旦大学于1917年创办商科。中央大学创建于1928年,是当时全国大学中规模最大、院系最全的大学。当时有一个商学院,有银行、会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它于1932年独立成立,被命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当时是中国唯一的国立本科商科大学。她就是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
总的来说,财经类大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分批成立的。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实施了高校大调整,成立了首批五所金融机构。这是1950年成立的上海财经学院,1951年成立的中央财经学院(1952年与多所大学经济系合并),1952年成立的四川财经学院,1952年成立的东北财经学院,1953年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为基础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
这五所高校一直被视为新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起点。事实上,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已经有了正规的高等财经教育。
1940年,中央在延安创办行政学院时,就有财经系。行政学院没办多久,第二年就很容易并入延安大学。所以延安大学也有财经系,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于光远曾在此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6年1月在河北邢台成立北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之一),下设行政学院、工程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文教学院、金融学院等六个学院。尽管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财经大学,但在共产党建立的大学中已经设立了金融系,为后来的金融学科建设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虽然当时整体学科基础薄弱,但却是新中国高等金融教育的火种。
事实上,直到今天,虽然全球有很多以经济管理为主的大学,但很少有以财经类大学命名的。
美国大学有经济系和商学院。哈佛大学,一流大学,既有经济系,也有商学院(HBS)。麻省理工学院也是如此,其商学院就是著名的斯隆管理学院(英文翻译为斯隆管理学院)。
日本的名牌大学参考美国大学的设置,一般都有经济系、商科或商科。经济系通常以理论研究为主(类似美国经济系),商科和商科以实务操作为主(类似美国商学院)。有些大学既有经济系,也有商科或商科。比如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都有经济系和商科。有些大学只有一个经济系,但是分经济和商科,比如京都大学。
欧洲有很多著名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比如瑞典有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德国有fahhochschulefürwirtschaftberlin,奥地利有维也纳经济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在1990年创办了图卢兹经济学院。这些都是以“经济”二字命名的单科性高等院校,但一般不以“财经大学”命名。
英国有著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cience),名字中有“经济政治科学”二字,德国有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以“金融与管理”命名,就是这类大学的一个例子。
欧洲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更多的是以商学院命名。例如,巴黎高等商业学院(HEC Paris)成立于1881年,是欧洲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图卢兹商学院,也被称为Ecole supérieure de commerce de Toulouse-ESC Toulouse,是法国最古老的名校之一。隶属于法国贵族精英教学体系Grandes Ecoles,也是欧洲著名的商学院。
苏联曾经有以“金融经济”命名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于1919年建立了莫斯科财经学院,1934年建立了莫斯科借贷经济学院,1946年建立了莫斯科财经学院。1991年,它更名为国家金融学院,1992年,它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政府下属的金融学院。2010年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政府下属的金融大学。除了上述大学,苏联还于1930年创办了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这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金融研究和教育中心。2013年,圣彼得堡国立经济与工程大学合并,更名为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
我党早期的很多领导人都在苏联学习过,起草文件时把“财政”和“经济”两个词放在一起用,可能也是受苏联的影响。建国后在高等教育上全面学习苏联,所以在学校命名上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的影响。从前文可以看出,苏俄从1919年开始就有莫斯科财经学院,直到抗战结束才改名。这一时期正是我党开创高等财经教育的起步阶段。因此,中国财经大学的建立是向苏联学习的结果。如今,除了上述五所直辖的财经类大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财经类大学。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多的经济管理类大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作者丁诚是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料来源: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