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具有特殊意义。2012年底,大雪之下,河北阜平革命老区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第一站,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号角。8年后,新京报记者来到富平,8年前工业衰败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山里种着果树,山里孕育着蘑菇,古朴的民宿建筑矗立在昔日的荒地上。村民们在每一天都实现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富平万亩梨园。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的确,富平县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县,早就改头换面了。在这里,“一条腿”的蘑菇可以养活无数农民家庭,小小的硒鸽可以带动成千上万的工人就业,绿化一万亩,让山区人民有了看得见的未来。
太行山深处,青山不老。8年巨变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农村产业的落户。在富平,终于不缺成熟的工业园区,更多的是因产业振兴而致富的故事。
用蘑菇伞撑起一个家
出了保定市阜平县县城,沿337国道一路向西,经过名为“无老树”的村庄,再向西,就是阜平县海拔最高、昼夜温差最大的地区。在蘑菇种植户眼里,这是一个绝佳的地方——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昼夜温差大,蘑菇能长得更好。三九寒天,富平外最高气温只有零摄氏度。走进富平天生桥镇的食用菌大棚,气温20摄氏度左右,会把眼镜糊成雾状。
平乡蘑菇产业园。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与传统的大棚作物栽培方式不同,整个食用菌大棚被层层铁架占据,架子上有22000多根半臂长的深色菇棒,是蘑菇生长的“土壤”。50多岁的秦大姐只穿了一件薄外套。冬天她在棚子里采蘑菇,经常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很“辣”!2021年是她在棚子里开的第五个年头。她住在离棚子不远的龙王庙村。上下班只需步行几分钟。秦姐说是轻巧灵活。“家里有事随时都可以去,很自由。”
赵海明是这个温室的主人。除了一个不到百米的大棚,他还承包了两个大棚,夏天种蘑菇。夏天气温上升很快,忙到半夜11、12点是常事。“每隔两三个小时,你就要巡视一次,采摘菌棒上新长出的蘑菇。”好在,尽管辛苦,菇农的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赵海明告诉记者,在一个稳定的年份,除去两个凉棚一个大棚的租金、人工成本和菌棒成本,他和妻子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同时,对于富平的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政府在政策上也有补贴。每根菇棒3元,政府补贴6毛。一个大棚的菇棒补贴1200多元。
在温室里,工人们正在采摘蘑菇。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47岁的赵海明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夫妻俩共同经营三个蘑菇棚。他说,种蘑菇收入可观,够花,目前没有负担。小蘑菇就像一把伞,支撑着一个家庭。
“种蘑菇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在赵海明看来,种蘑菇的优势不仅在于收益可观,还在于无论是与从事传统作物种植还是外出打工的普通小农户相比,这项业务更能抵御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
“我只负责种蘑菇。种完之后,我会把它们交给公司。公司负责对接市场,采菇价格也跟着市场走,省心。”2020年赶上疫情,香菇的种植和销售是否也会受到影响?赵海说,只要控制温差,菇农就能控制出菇时间。“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天都会上门指导。对我们来说,风险非常低。”
13个园区的蘑菇产业覆盖了整个富平。
目前,赵海明所在的食用菌园区有200多个大棚。在夏季六七月份的生产旺季,仅这里一天就能生产30吨左右的食用菌,然后运往北京、山东、上海、广州、海南等中国各地的市场。
富平香菇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然而,蘑菇的生产并不是这个公园的核心重点。富平县老乡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贾告诉记者,天生桥镇园区更重要的功能在于生产菌棒。每天从园区的车间运出10万多根菇棒,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县13个食用菌种植基地,覆盖上千个蘑菇大棚。
生产菌棒的车间“菌味”最浓,长期埋在车间的工人多为三四十岁的女性。贾告诉记者,作坊里的工人大多来自附近的村子,“90%都是妇女,这也是农村就业的特点。家里的大部分男人都出去工作了。如果女性能在家乡工作,可以贴补家用,照顾家庭。”
工人们在生产细菌棒的车间里忙碌着。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以锯末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菌棒陆续从设备中取出,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们三五成群,忙得脚不沾地。这一行,就是手速。熟练的工人可以敏锐地察觉到菌棒在一起处理时重量、软硬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调整机械操作,在生产线上运行。
作坊生产的菌棒要经过10多个小时的恒温蒸煮、冷冻、装菌丝等环节,最后被送到养菌车间,菌丝在这里恒温发酵。大约35天后,菌棒将被分发到该县的13个花园温室。但即使能做到日产10万根菌棒,富平县食用菌种植大棚整体产量仍供不应求。新京报记者获悉,截至2020年,富平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带动贫困户6600余户,平均增收1.7万元。
最大硒鸽产业扶贫项目成功落户富平。
除了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的模式在富平其他产业中并不少见。在府东新区边上的富平硒鸽健康产业园,鸽子饲养员白福辉和丈夫照顾着4800对硒鸽。三年前,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白福慧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也能在家工作,成为一只小鸽子的“护士”。
富平硒鸽健康产业园。新京报记者闫摄
这不是富平的传统产业。相比鸡鸭鸟类,鸽子的养殖门槛并不低。“我一开始是从哪里知道这个的?好在应聘公司后有三个月的带薪培训,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教学。看收入不错,还把一直做短工的爱人叫了回来。”
对于白福慧来说,家门口的硒鸽产业让她不再是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失业在家的农村妇女,让丈夫再也不用漂泊异乡,两人月入万余元。至于富平,硒鸽帮助了千千万万个像白福辉这样的家庭,也为富平的发展和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河北省阜平县-中国最大的硒鸽产业基地。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据富平硒鸽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辉介绍,该园区以种鸽为核心,还包括种鸽、硒鸽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鸽粪加工、中草药种植、特色餐饮、观光旅游等产业。该项目共出让土地2343亩,总投资5.1亿元。“除了付给当地村民每年每亩土地1000元的转让费外,我们同时还提供,这带动了许多底层劳动力。”据悉,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在企业稳定就业2000人,其中建档立卡600余人,年均工资收入5万元。
新京报记者获悉,谷野健康产业集团是北京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8年4月,谷野健康产业集团与富平县富宇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合资成立富平硒鸽产业有限公司,这也是全国最大的硒鸽产业扶贫富民示范项目。去年11月,它还成为河北省首家曾祖父种鸽场,每年向全国市场提供60万对优质种鸽。
基地里的硒鸽。视频截图
「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有什么优势?谢辉首先想到的也是农民与市场对接时面临的风险。抗风险能力差是小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疫情期为例,面对突发情况,饲料补充和市场对接,普通养殖户受到的影响很大。但如果龙头企业能供应饲料,提供储藏条件,延长后续销售周期,小农户的利益就得到保护,相当于给农户转移了风险。”
万亩造林村民看得见未来。
44岁的顾云,家住富平县东南部富平镇大道村。五年前,“大道村”名不副实。这里没有大道,只有几代人以来环绕村庄的荒山。顾云家里种了好几亩玉米地和桃树,收成如何完全靠运气。她每天照顾着老人、孩子和几亩薄田,日复一日,平淡的日子似乎一目了然。
直到2015年,在富平县政府的投资下,大道村启动了土地整治工程。河北建工集团在阜平成立河北甘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参与建设。一年的建设期过后,一望无际的荒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万亩梯田。
山上的梯田果园。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2016年,我们当时选择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是果树和梨树。第一批试种400多亩,部分移植成树。效果不错,树立了信心。希望把富平的梨产业做大做好。”哪里有工业,哪里就少不了人。元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金天宇告诉记者,大道生态示范园在做好产业的同时,还吸纳了包括顾云在内的300多名农村劳动力,依靠专家传授的经验和技术修剪果树,赶上农忙期。这个数字可以翻倍。
山上的果园。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为了保证扶贫成果,大道村村民还享受“三金”政策。即土地流转的租金、劳动用工的工资、未来产业分红的股本。但是资金的补贴只是一个方面。金天宇说,作为企业,他们希望村民学到真本事,有自己掌握人生方向的能力。
据安雄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去年8月的消息,熊心铁路将在富平设立高铁站。”从站台到露台的距离不会超过三四公里.”园区核心广场上,去年刚刚竣工的综合办公楼还没有投入使用。金天宇表示,未来公司还计划发展休闲旅游,延伸产业链。“农业总是有风险的。作为企业,我们也希望借助其他行业,给村民带来更稳定的保障。”
产业落地,农副产品价值翻倍。
蘑菇种出来,怎么加工添加?如何延长梨树的保质期?……诸如此类,如何延伸扶贫项目的产业链,在富平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棋局中早已有所布局和规划,实现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无缝对接。
在距离富平县城3公里的富平镇高福口村,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区已经投入使用。在富平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段占川看来,农副产品加工区的建立,是围绕扶贫而兴起的产业,帮助富平振兴。
段占川说,企业入驻农副工业加工区,可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解决一些异地搬迁上楼的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在优质企业中入驻。到2020年底,农副产品加工区已有6个项目落户,带来了鲜果贮藏、香菇烘干、硒鸽加工等新技术、新设备。
过去富平没有蘑菇。现在,阜平的蘑菇产量在河北省名列前茅。当产量上升时,工业必须跟上。果蔬高产期,初级农产品价格卖不出去,而农副产品加工后价值更高。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此前发布的消息,2019年,全国鲜蘑菇平均批发价为每公斤11.1元,干蘑菇平均批发价为每公斤84.5元。为了发展蘑菇的深加工,农副工业加工区引进了蘑菇干燥项目,采用先进的整体热泵干燥技术,车间日干燥能力可达32吨蘑菇。后期会开发蘑菇相关的休闲食品。
富平香菇。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段占川介绍,开发区有一万多名搬迁移民。如何让他们迁出,稳定,致富,是发展产业的考量之一。目前,入驻园区的6个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18.95亿元,税收1.1亿元,可直接安排员工2050人。
冰库里的保鲜水果和蔬菜在淡季卖得很好。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经过生长,大道生态示范园部分果树已进入结果期。春天,荒山变成了青山。近年来,富平增加了20万亩耕地,种植高林山水果和中药材。
为了延长林果产业链,在农副工业加工园区建了一个冰温果蔬库。利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将温差控制在0.01℃,最大程度保持果蔬的新鲜度。段占川说,冰温库的建设解决了水果储存问题,实现了错季销售,提高了水果销售价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冰温库已投入使用,库存量大,达4.3万吨。“虽然冰温储存现在用不完,但再过一两年肯定不够用。”
农副产品加工区除果蔬冰温贮藏、香菇烘干项目外,还入驻了硒鸽肉鸽食品加工、酒精油坊高级营养油深加工、福润烘焙原料生产、河北省大正果品加工、年产黄芩苷180吨等项目。落户项目与富平发展的扶贫产业密切相关。
富平硒鸽食品深加工。新京报记者闫摄
在段占川的考虑中,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服务型的,为企业入驻打好基础,建设好各种配套,遵循市场规律,就地将产品转化为商品。这样一来,富平的农副产品有了稳定的市场,后期会有更多的企业入驻,助力富平的乡村振兴。
扶贫和乡村振兴不是孤立的。从整治荒山,种植万亩梨园,到将硒鸽肉鸽食品加工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富平在设计顶楼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乡村振兴的衔接。段占川说,目前只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后期企业发展壮大,产能提高,反过来又会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是共同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聂荣臻元帅临终前的催人泪下的话:“富平不富,死不瞑目。”阜平是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聂帅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感慨地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为老百姓打下了天下。富平村民的生活没有明显改善。我舍不得,一定要做好老区的工作。
“富平不富,死不瞑目”是一句充满豪气的悲壮话语:如果共产党人没有他们不改善生活,不脱贫,谁来帮他们?
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宣布太行山深度贫困县阜平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阜平人自豪地告慰聂帅。
依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化养殖、山寨产业、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持续发力脱贫,持续乡村振兴。富平准备好了。
新京报记者田耿摄影王伟
编辑唐铮校对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