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珲春的气候特点
珲春市气候属中纬度、中温度、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因西部、北部有高山作天然屏障,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2322小时,历年平均气温为5.65℃,无霜期为140-160天,秋霜多在9月下旬出现,平均降水量为617.9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6M/S。由于靠近 *** 海,所以冬夏气候受海洋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特点是: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 8月份平均气温21.2 ℃,是盛夏避暑之胜地。
珲春的地理
地形地貌
珲春市地形呈马鞍形,东、南、北三面被群山环绕,山地面积约占珲春市80%以上,境内更高峰老爷岭,海拔1477米,是中国大陆之一缕曙光首照地;西侧为珲春河冲积平原,面积达600余平方公里,是珲春市人口和产业重心。城市位于珲春平原中西部,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总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珲春境内还有敬信、春化等小型平原和盆地。
位置境域
珲春地处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图们江下游。位于东经130°03′21″—130°18′33″、北纬42°25′20″—43°30′18″之间。政区以珲春岭为界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接壤,边境线全长246公里,距离俄罗斯远东更大的海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最近处不到50公里远。西南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咸镜北道相邻,边境线全长139.5公里。北部以老爷岭为界与汪清县毗连,西北角与图们市相连,东北与黑龙江省东宁市相邻。
珲春市是中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与朝鲜临江相邻,与 *** 、韩国隔海相望,是珲春独特地理位置的魅力所在,“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是对珲春的真实写照。由于珲春市处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带,也被称为“东北亚的金三角”。
珲春的景点
干沟子山城遗址
是金代城址,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哈达门乡东红屯西1公里的干勾子沟口东北山上。西南距县城25公里。山城南1公里为珲春河。山城依险峻的山势而筑,方位北偏西80度,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北3面城墙较直,南墙弧曲,周长约2500米。垣多土筑,部分为土石混筑。南墙和北墙较低,东、西墙较高,更高处达6一7米。山城有门址两处,一处设在南墙的东北段,一处设在西墙与北墙的折弯处,即山谷的沟口,并筑有瓮城。城墙共有8处马面和4处角楼。
玄武岩柱石景观
又称六棱石景观,位于珲春市老爷岭山脉东南,距密江乡43公里,距珲春61公里。 该景观是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基性火山岩矿体所组成。本矿体为第四系船底山玄武岩,矿体出露地表,长度为85米,宽度40米,矿体上部因风化多以10-30cm直径,长0.8-1.2m六面柱状体散步在矿体之上,并按山坡坡度方向排列。 下部为按合较紧的六面柱体赋存为一整体,矿体明显呈现沿其河谷右向流动,并向下呈u型。 肉眼观察岩石呈黑色,隐晶质,半隐晶质致密的岩石,镜下观察为全晶质或半玻璃质的显微粒状或班状结构,班品以普通辉石为主,少量橄榄石、斜长石,基质为辉石和斜长石组成的显微嵌晶结构。因岩石中含部分铁质,比重较大,一般在2.9-3.2之间。 玄武岩景观自发现以来,已有许多国内外游客及科研人员来此观光考察。此景观为纯天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八连城遗址
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东6公里处,属唐、五代遗址。八连城是唐渤海国文王的东京龙原府治所,公元785年至794年,八连城曾一度是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
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址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2894米。在外城四墙中部各有一门,墙外有护城壕遗址。内城南墙、北墙各长218米。在南、东、西三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门。内城共有八处建筑遗迹,在内城的中轴线上有两处,南部为朝殿,北部为寝殿,两座殿址以回廊相接。其东西两侧各有3处配殿遗迹。在城址的东南和正南还分布有三处寺庙遗址,曾出土有残佛像和一些建筑构件。城址内出土筒瓦、指压纹板瓦、莲花纹瓦当以及绿釉或黄绿釉琉璃瓦,许多瓦上有刻划的文字。
珲春敬信边境管理站地址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致远大道与南关路交汇处。根据百度地图查询显示,截止到2022年12月28日,珲春敬信边境管理站位于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致远大道与南关路交汇处,有意向者可以前往。
延边珲春大荒沟天气预报
吉林延边珲春 天气预报
20日(今天)
多云转小雨
26/20℃
21日(明天)
大雨转多云
24/19℃
22日(后天)
晴
30/18℃
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候鸟迁徙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能量消耗论”,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候鸟迁徙是自身“能量消耗”驱动的。另一种是“遗传诱导论”。部分科学家认为候鸟迁徙是遗传的结果。
候鸟,是一种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称之为候鸟。
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热带的旱季,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能量的消耗,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
一、能量消耗论:
迁徙需要耗费许多能量。鸟从北方迁飞南方,昼夜所消耗的能量比在30℃定居条件下要多6倍。所以,在越冬季节,“迁徙”所消耗的能量比“定居”多得多。此外,在北方“定居”的鸟类夏末秋初必须换上一身厚厚的羽毛,以抵御寒潮,而准备羽毛需要的能量与候鸟每年迁飞所需的能量相当。实际上,冬天,有远距离迁徙习惯的鸟类,身上没有稠密的羽毛,也缺少越冬的食物,因此不可能在北方越冬,所以需要迁徙。
二、遗传诱导论:
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的冰川时期。当北半球冰雪时节到来之时,部分水鸟曾飞离故乡去寻找利于觅食的地方。当这些水鸟之一次迁徙时,其他水鸟则留在故乡。可是到翌年秋天,当寒潮又侵袭时,去年未迁徙的水鸟受到同伴的诱导,便加入了迁徙的队伍。年复一年,迁徙的队伍逐渐扩大,终于形成了候鸟的每年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