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德市区的东部,在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有梅城镇,据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的。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曾夜宿于此,作《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个建德江,就是新安江在建德这一段的别称。
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的新安江,从东进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来自兰溪市西南的兰阴山下的兰江汇合后成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而后向东北流入钱塘江。
桐江,是富春江在桐庐县的一段,是富春江的上游。
如此看来,这个“建德江”既是“新安江”的下游,又是“钱塘江”的上游。
古时候,“新安江”是古“徽州”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由此推测,孟浩然当初应该是从“杭州”的富春坐船,逆水而上,过桐庐来到建德的梅城的。
今天,我也慕名来到梅城古镇;只不过,我没有坐船,而是驱车而来。
在镇南边的入口处,一座雄宏的三重檐古城楼赫然矗立于眼前,门楼的黑色匾额上书两个金色大字——“严州”。
这两个字,道明了古梅城的地位:它和杭州、越州一样,是一个州府所在地。
明初建省时,浙江设了11个州府,严州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地位仅次于省会杭州。
沿着石阶登上城楼眺望,前边的梅城老街就在咫尺,后面浩渺的新安江也在眼前了。
城楼的左边,是宽阔的城墙,城墙上有条宽阔的大路;城楼的右边,也是宽阔的城墙,城墙上也有条宽阔的大路。
仿佛看到一骑者在马路上飞奔,风尘仆仆地从远处赶来……
据说,这段城墙修建于睦州十八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建成后,为了增强其防御功能,又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修建。
面向新安江的这段雉堞(zhi die),从空中俯瞰,呈半朵梅花造型,“梅城”这个名字,正是由此而来。人们戏之曰:“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梅城)半朵。”
向北眺望,乌龙山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乌龙山位于梅城镇北门外,东西绵亘五六十里,单是海拔八百米以上的山峰,就绵延了7里地。它是严州府的镇山,因山石乌黑、山体蜿蜒如龙而得名。
《水经注》中的《渐江水》说:“浙江又东北经建德县南。县北有乌山。”这个“乌山”,就是指乌龙山;《读史方舆纪要》中的《乌石关》说:“(在严州)府东十五里,以乌石山而名。”这个“乌石山”,指的也是乌龙山。
因坐落于严州城北,乌龙山也有北山之 称。
陆游曾在严州任知州,故常以此山为题材做诗。在《秋兴二首》中,他说“东馆烟波秋渐瘦,北山雾雨昼多昏”;在《乌龙雪》中,他说“乌龙如真龙,妥尾卧江碛”。
古时候,乌龙山中有寺庙百余座,现在山上只剩下一座玉泉寺,寺因旁边一眼四季不干枯的泉而得名。又因此山位于乌龙山南麓石佛坳,当地老百姓也叫它石佛坳。
这个寺庙是唐净宗五祖少康大师所创的道场,直到现在香火也还挺旺的。
寺院里有一块奇石,人称之为“息石”,是开山祖师用乌龙山上的岩石雕凿成的一尊“阿弥陀佛”石像,现在是玉泉寺的镇寺之宝。
古代人建庙最讲究风水,像这一个,背倚乌山、面朝梅城、眺望三江,四周群峰环峙、古木参天、山泉淙淙,实在是一处难得的佛寺仙境。
站在寺门眺望,眼前的山峦像莲花绽放,南北双塔高耸其间,隔新安江相望。
梅城的这两座塔,都是七层塔。
一座在城东的高峰山上,叫北峰塔,因其位在卯方,所以又名卯塔。塔下有一处古迹,名方腊点将台,是北宋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人物方腊为求良将而设置的一处点将台。
另一座是在与高峰山隔江相望的巽峰上,名巽塔;这巽峰位于城的南面,故称南峰塔。这是一个高约35米的八面七层砖塔,最早的一个建于隋唐,现在这个是明嘉靖年间重建的。
南峰塔为北峰塔遥相呼应、直冲云霄,名为“双塔凌云”,是古“严陵八景”之一。明弘治二年(1489)的严州知府李德恢所题的“双塔兆魁”中的“双塔”,指的就是这两座塔。
随意登上一塔,可俯瞰自西向东的新安江和
自南而来的兰江,烟波淼淼,浩浩荡荡,形如“丁”字。杜牧诗中的“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说的就是这两江成字的奇妙之景。
此外,山正中有澄清道院(祖师殿)的遗址,山脚还有个乌龙庙遗址。
乌龙山之所以著名,还因为“水浒传”中宋江攻打方腊的战事就发生在这座山上。
严州人对这座山的感情深得出奇,说“梅城人一天不见乌龙山就会哭”。
到了古镇,是必定要到老街上转一转的。最有特色的当属府前街,从城楼下的十字街口向北至严州府衙,数百米的街上散步着众多古迹。
与江南其它古街古巷一样,梅城老街上到处都是马头墙、窄巷弄、青石板……卖衣服杂物和特色小吃的店铺挨挨挤挤。衣服以民族特色的为主,像汉服这种的有好几家。小吃更多,品种多得数算不过来,最有特色的是建德豆腐包,味道确实好。
和其他古镇不同的是,梅城的老街上有很多高大巍峨的石牌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数了一下,总共有近二十个。
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
梅城的石牌坊,外表威严肃穆、沧桑古朴,雕工却是典雅精致,是可以连热闹带门道一起看的珍品。
这些牌坊外观看起来相似,却是来自不同的时代,没点功底的人是很难看得懂的。
建德牌坊高大巍峨,屹立在正大街的正中,坊上书敕封、钦定等字样,是为纪念当时建德候守护严州城的功绩而建的。
清朝耳目坊,在府前街三元坊的北面,牌坊正面明间的额枋坊眼匾额题有“清朝耳目”四个大字。
清朝,指的是清晨;耳目,说的是耳朵和眼睛。建造此坊的目的,是督促官员们在清晨的时候多听多审视。
这座四柱三间五楼的歇山顶宏大建筑,几乎全部为2018年考古发掘出来的原构件修复。明间额枋中间的题字板上刻有旌表铭文,为不常见的竖排方框式:“旌表明严州遂安毛存元、志宸、一鹭祖孙三世之忠孝风节”。存元、志宸纯孝尚义,楷模乡里。一鹭仕松江推官,断讼循法,体恤民意,擢广东道巡按监察御史,离任之时,民泣雍道。御表“清朝耳目,肱股之臣”,严郡立坊以彰。
据说古镇曾经有上百个牌坊,如今只存下了19座。
其实,这也不奇怪,梅城自三国时期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置县以来,已有1700余年历史,曾经是睦州、严州州治及建德县治所在地,宋代有三个皇帝未登基前都曾在此任职。历史上,这里出过宰相、高士、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
著名文人杜牧、范仲淹、陆游、刘长卿都曾在此任职为官;诗人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等都曾游历过梅城山水;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金瓶梅》等都曾描述过梅城的人文山水。
三江汇流,成就了这个“三江繁华驿,千年梅花城”,孕育出了唐代地方诗歌流派“睦州诗派”、清代“新安画派”和戏剧中的婺剧徽戏,
单是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歌,就有4800余首。
像这样的古镇,多一些牌坊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古街上的一面墙壁上,看见了关于浙江大学西迁和东归返航的描述。在著名的淞沪之战后,竺可桢校长西迁浙大,梅城是西迁的第一站。
府前街135号,是当年竺可桢居住过的地方,现为被设为了浙大西迁校史馆。
据说浙大返回杭州后,盖了一批职工宿舍,起名为“建德村”和“泰和村”以示纪念。
府前街上有一处井,以三个为一排共有六个井口,名六眼井。这井是明朝洪武年间严州城府前街纯孝坊的生意人马景福出资修建的。
这个人家里穷,跑到外地做生意赚了些钱。回来后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严州城里的大财主。
永乐四年(1406),建德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庄稼受损,粮食欠收。乐善好施的马景福常将家中存的稂拿出来接济众人。对于饥寒交迫借贷久不归还者,他便将借据当面焚毁。
那时,严州城内井少,碰到旱灾之年,水井旁甚至会发生抢水斗殴事件。见状,马景福掏钱雇人挖凿了这眼又深又大的水井,在上面铺上大石板,面开六眼,上置六个石井圈,六个人可以同时汲水。从此挑水的人再也不用争抢了。
宣德八年(1433),严州知府万观为表彰马景福,在六眼井旁立石,上刻“德沛甘泉”四个字。
在梅城的南边,有个九姓渔村,村中居民皆是败给朱元璋的陈汉高祖陈友谅的后代。村里徽派民居林立,粉墙黛瓦、鸡犬相闻、渔歌唱晚……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只是今日天色已晚,只待来日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