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时节,
暖阳下的竹仙洞公园
静谧悠然、清新水润,
苍翠古木葱茏茂密,
浑然一幅山水画卷。
竹仙洞公园坐落在
珠海南屏将军山与湾仔加林山之间,
相传,古时曾有人在此修炼成仙,
仙人在石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人们便将此地称为“足仙洞”,
后因这里绿竹成林,
“竹”与“足”谐音,
故改称为“竹仙洞”。
据《香山县志》记载:
“竹仙洞,在北山乡东南四里。
群山夹拱,中隔溪涧,
石桥横跨如偃虹,岩溜琤瑽,味尤清冽。
里人杨云骧构石室其中,
花木幽邃,往来游人恒于此觞咏焉。”
▲手绘/钟凡
提到竹仙洞,
就不得不提竹仙洞水库。
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以后,
随着澳门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用水量日益增加,
澳门原来自给自足供水的局面无法维持,
严重影响和制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1958年,澳门商人何贤、马万祺等人
以澳门中华总商会名义写信求助,
以期解决水源问题。
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
开始建设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
1960年3月8日,
竹仙洞水库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当放水闸门缓缓启动,
清冽的淡水流向澳门,
也拉开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
此后,
为了更好地保护竹仙洞水源环境,
公园从2012年起便关闭了,
之后,
在2013年、2016年、2017年的
春节期间曾短暂开放过,
到2017年5月,
公园正式进入了无限期关闭的状态。
如今,
鲜有人往来的竹仙洞公园
奇石叠立、竹木蓊郁,
十几处摩崖石刻
为公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内涵。
据《珠海市文物志》记载,
清同治三年(1864年),
曾官至江苏和平营都司的
南屏北山村人
杨云骧解甲归田到竹仙洞隐居。
隐居生活时,
杨云骧在竹仙洞栽培花木,
建起“世外桃源”。
后来,杨云骧的子侄杨镇海、杨镇洪、
杨兰皋等人相继在此地
修桥铺路、修筑凉亭,
并时常邀请文人雅士前来游玩,
在此吟诗作对、泼墨挥毫、
题壁刻石、记游作画,
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摩崖石刻,
石刻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它们点缀在山水之间,韵味悠长。
竹仙洞摩崖石刻群共有石刻十四题,
最早的为同治三年所刻,
石刻篇幅长短不一,书体形式丰富,
包括楷书、行草、狂草等,
一笔一画勾勒于岩壁之上,
大字气势如虹,小字隽咏秀丽,
大多为描写山林生活的雅致
及竹仙洞景观的诗句。
传说这里曾是“神仙出没之地”,
洞口常吐祥云、仙鹤齐聚,
因而以“洞天福地”“鸿翔鹤聚”
为代表的石刻颇为震撼,
有着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成为竹仙洞公园的一张名片。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石刻的诗词原文
已淹没在水库中,
后人按原作1:1的比例复制镌刻于园中,
供相关学者进行研究鉴赏。
珠海书法家张法亭
结合史料实地勘察,
将竹仙洞摩崖石刻加以梳理,
配以文字注释,
编著于《珠海古代摩崖石刻考释》中。
杨建军珠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摩崖石刻这一人文景观,生动、清晰地向世人展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生活场景等,是一种别样的文化传承。竹仙洞是杨云骧辞官后的隐居之所,摩崖石刻群也是在他的开辟下逐渐形成的,为探讨隐逸文化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随着时光流逝,这些诗文书法作品依托坚硬的岩石,成为后世学习、欣赏与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碑一刻,沉淀了诗意与文明。
虽然竹仙洞公园已经停止对外开放,
但公园相关负责人依旧保持着
对摩崖石刻群的日常管理维护。
山林间沉默无言的摩崖石刻,
正因有人记、有人护,
才一代代流传下来。
即使无法亲见,
但它们的隽永魅力,
我们仍可以通过翻阅
各类文献资料来感受。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手绘/珠海发布 钟凡
图片/珠海发布 陈佳哲
编辑/明敏
责任编辑/ 蓝辉龙 田海
三审/种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