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臊子面”,榆中人味蕾中的乡愁!

它是隆冬清早融解寒霜的第一碗面,是归乡游子最想吃的第一碗面,是宴请亲朋好友的第一碗面,是逢年过节办喜事唱大戏的第一碗面,也是拜祭先祖神灵的第一碗面......在榆中,吃臊子面是家常便饭,也是最高礼仪。

冬冷风寒,蓄以御冬。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成为了榆中人最念念不忘的御寒食物。一碗面条,沾染了人世间的气息,就拥有了各式各样的情愫。凡有面食存在的地方,就有一口属于臊子面的江湖地位,温软的岁月里这份臊子面的绵长,充盈着三餐四季,幸福生活。

面细面软、汤鲜不鲜,都是考量一碗臊子面水准的体现,也代表了家中女眷的厨艺高低。当然,最好吃的那碗,永远是母亲做的臊子面。

对于漂泊在外的西北游子来说,臊子面是家乡最质朴、最令人怀念的味道,它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每个西北人的胃和心。榆中的臊子面是结合细腻与豪迈的吃食,面碗之中,处处体现着西北人的干脆利落与绵长情谊,制作主要有三道工序,一是擀面,二是调制臊子汤, 三是配制小菜和调料。

面的制作需要经历反复的捶打和挤压,榆中有句俗话,叫“打倒的媳妇子揉倒的面”,这里的面,就是指手擀面。先选优质的冬麦面,或旱地产的优质小麦磨的面,用加入食用碱的温水和面,碱的浓度要适中,以能闻到碱味为宜,否则,擀的面柔韧性不够。揉面讲求力道均匀,揉成长条折回来再继续反复揉搓,直到韧性十足,分成1千克左右大小,揉成碗口大小的圆形片状,用擀面杖擀开,有0.5mm厚为宜,撒上一些干面,晾3至5分钟,就可刀切了。榆中切长面,叫立,就是将擀开的好几块面折叠成一摞,用大一点的切刀,一刀一刀地划,然后撒上干面,备用。

一碗面好不好,便取决于汤。调制臊子汤时,主要选用新鲜肥瘦适中的猪肉,切成肉丁,用姜末、酱油腌制,将适量的清油(最好是胡麻油)倒入铁锅中,清油被烧开后,将腌制的肉丁倒入锅中,大火爆炒至六成熟,加水烧开后,温火熬制,再依次加入豆腐丁、木耳、黄花等配料,用洋芋粉调芡,打入鸡蛋花,最后加入香菜末、蒜苗末、葱末。这样,一锅汤色红亮,口味丰富,喷香扑鼻的臊子汤就调成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高高兴兴的“下面”了。面条煮熟了,捞到碗里,浇上臊子汤,调上蒜泥、油泼辣子、炝过的醋,就可以就着各种小菜吃香喷喷的臊子面了。

擀面、调汤、配菜、浇汤,那些倚着岁月酝酿出的美味,总是携带着一份长长的思念。无论在何时何地,当熟悉的滋味从口腔蔓延到四肢百骸,身体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都会提醒着每位榆中人:勿忘回家。

来源 | 浪榆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