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金口

#何以为金口#

武汉向南

江夏向西

这里有一座带有辉煌历史记忆的江夏名镇——金口

提到金口率先想到中山舰博物馆,不自觉的往中山舰博物馆方向出发。

滚滚长江,奔腾千里,流经武汉。从武汉溯江而上,距武汉中心城区22公里处的金口水域,是一代名舰中山舰的罹难之地,也是名舰重见天日之地,中山舰原名永丰舰,由清政府向日本订购,经过历史的洗礼,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物。

打捞上岸的中山舰经过层层修复恢复风采,为慰藉参战将士,建立中山舰博物馆,整个馆占地近3000亩,成为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看中山舰感慨良多,一代名舰,铁血丹心。

慢慢走到金口北部看见龙床矶,龙床矶为沉岩石,层层叠被,纹理清晰,犹如折叠起来的空调薄被。

龙床矶濒江处有天然石矶,它独立其身临江而峙,常年被江涛鬼斧神工般雕刻,页岩层层叠加如被,石面平坦,形状宛如龙鳞一样,蔚为壮观,远看还真像卧龙盘亘江岸,古朴大气。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矶石上睡了一觉,后来他做了皇帝,便将此地封为“龙床矶”,睡过的矶石称为“龙床叠被”。

走到金口街北部的槐山西麓长江边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槐山矶石驳岸映入眼帘,整个矶石驳岸依山而建,全长247米,是长江上仅存至今保留完好的矶石驳岸,面对着滔滔江水,以坚韧之躯应对着江水日复一日的拍打。保障长江行船安全出行,历经数百年出坚挺的力水激浪摧而毫无损毁,是现代保存完善的古代大型水利建筑工程之一。

第一次被槐山矶石驳岸所吸引,是在夕阳西照下,古老的矶石上泛起金色光芒,将整个驳岸映照得通体透明。在斑驳矶石之中,似乎潜藏着无尽丰富的语言。

在驳岸前的江面上,漂浮着一个永不沉没的关于达摩“一苇渡江”的神奇故事。

乘船从江中远眺,槐山矶石驳岸宛如一座临江古城,巍然屹立,蔚为壮观。

离开矶石驳岸,一路无语,心情依然被那种古老的苍凉所牵。

往槐山东侧出发登顶遇见留云亭,留云亭古称达摩亭,是后人为纪念南朝梁时天竺高僧菩提达摩而修建,后经历代损毁重建,坐北朝南,两层六方砖木结构,采用六根圆柱撑起六坡水重檐,斗角飞翘,灵动壮观,宝顶配鱼鳞瓦,古色古香。

从留云亭往南下走不远,可见南坡两棵千年银杏树,它俩犹如精神矍铄的老者,虽缄默无言,但却阅览了古往今来的兴衰与荣辱,千百年来,此树虽历经天灾雷火与人间战火,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现树高20多米,直径约2米多,需要几个人手牵手才能将树干合围。

站在树下与它对望就像是与历史对望,环顾一圈听它慢慢向你诉说历史的故事。

回程走到金水闸,金水闸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是国家力量修建的第一座现代化河闸,在修建以前,因金水河流域内三面环山,中间地势低洼,每年春夏之交,长江涨水倒灌使得邻近地区一片泽国,几百万老百姓在洪水的肆虐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于是,中华民国下决心修建了在当时称得上为巨大的水利工程——金水闸,解决了洪水沿金水河倒灌的问题,让河畔百姓摆脱了洪涝之苦。

站在金水闸旁边,感受世界专家的智慧,金水闸由美国人担任总工程师,奥地利人担任工地总监,英国公司参与闸门设计,中国人完成施工。这个由结合多国人的智慧酿造的成果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多停留在停留一会。

最后来到金口老街,走在街道上看到地上的青苔和房屋的破损,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历史的见证...

一直以来人们对古镇都有种特殊的情愫,或许只是单纯的喜欢那里的淳朴和宁静,或是因为它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块心灵净土,又或是历经千年而不变的文化遗迹……

民国初,正街与西横街两街两侧商铺栉比,摊贩密布,市面繁荣。现后山街还保留约200米长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

如今金口老街似乎已经寻不到金口当时的繁华,但当我们踏上那满是青苔的石阶,看着远处泛白的墙壁,心仿佛被洗净了凡尘。

金口老街,如此古朴与安静,屹立的各种古建筑也仿佛在为我们倾诉那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长江水急,赤矶山稳;

一动一静,刚柔并济。

这种生生不息的变化赋予着金口无限的活力。

金口这座江边古镇,

历久弥新、常看常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