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京到沈阳,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沈阳作为一个“非著名”旅游城市,若不考虑去周边别的地市,在市区游玩比较适合安排三天左右的时间。

通常来说,游览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各需要半天的时间,然后东陵和北陵各半天,或者只去其中之一,然后去西塔领略一下朝鲜族风情街区。若是博物馆控,辽宁省博物馆也很值得花上半天时间参观。在晚上,则可以去逛逛中街步行街、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一场二人转,又或者找个洗浴中心泡泡澡,体验一下东北的澡堂子文化。

沈阳故宫

要说沈阳的必游之处,必然少不了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入关前的皇宫,历史地位非同小可。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在赫图阿拉城建国“金”,并于1621占领辽沈地区,1625年迁都沈阳并在城内启建皇宫。1626年,皇太极继承汉位后,对皇宫继续修建,并于1636年在这座皇宫中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在清朝入主中原,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作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的行宫。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黄帝在东巡盛京、祭祀祖陵时均住在沈阳故宫里,并在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

沈阳故宫整体建筑格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努尔哈赤始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的主体建筑是皇太极时所建的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两侧为乾隆时修建的行宫和太庙;西路则是乾隆时增建的文渊阁和戏台等建筑。

作为中国现在仅存的两座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人们少不了拿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作比较。实际上,尽管沈阳故宫在规模上逊于北京故宫,但其建筑形式和形制具有更多的满族特色,在建筑装饰上则带有藏传佛教风格;相比起来,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宫,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装饰大多保持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

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的大门是大清门,位于故宫的中轴线上,相当于沈阳故宫的“午门”。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

大清门外是两座跨街而立的木结构牌坊,东侧为文德坊,西侧为武功坊。两座牌坊虽建于清朝入关之前,但造型和装饰都堪称精美。由于牌楼实际上是宫前的左右阙门,所以过去沈阳人习惯上称之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前行,正面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中国古代宫殿一般都是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其中外朝区域是皇帝临朝理政和举行国家典礼的地方,崇政殿即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皇太极日常在此临朝处理要务、接见蒙古诸部贵族首领。当然了,崇政殿最重要的意义还是1636年皇太极在该殿正式称帝。

从使用功能上说,崇政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但崇政殿是硬山顶建筑,按照明清宫殿建筑样式的级别划分,硬山顶的等级是最低的,而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则是最高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一个是刚刚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另一个则是统治全中国几百年的大帝国,规模当然会有区别。

清朝入关后,从乾隆初次东巡开始,规定皇帝亲祭盛京三陵的告成典礼都要在崇政殿举行。

比起北京故宫“黄顶、红身、白座”的太和殿,崇政殿的琉璃构件显得更加色彩斑斓,符合满族喜爱色彩鲜艳的审美风格。在崇政殿的殿顶和墀头部位都有以黄、绿、蓝为主色调的琉璃构件,题材包括龙、麒麟、羊、狮、海马和瑞草奇花等,色彩鲜艳又不失凝重之气。

崇政殿室内的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在清乾隆年间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重新制作和布置的。龙椅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作为主要装饰,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

龙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上方的“正大光明”四字匾额,亦是乾隆皇帝仿北京故宫乾清宫顺治所书“正大光明”匾题写的。

崇政殿的后面,是建造在青砖台基上的凤凰楼,为沈阳故宫内廷的门楼。凤凰楼下面是从平地起建的近四米的高墙,在台上面又有两米多高的围墙,看起来很像是一座城堡。

凤凰楼是沈阳故宫里最高的建筑,曾经也是清代整个盛京城里最高的建筑物,登上凤凰楼可以俯瞰整座盛京城,“凤楼晓日”是当年的盛京八景之一。清入关后历代皇帝东巡来沈阳时,都要登楼观景,赋诗咏怀然,楼上“紫气东来”的牌匾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题。不过,如今凤凰楼二楼以上的区域并不对游客开放。

凤凰楼的后面的内廷,即是帝后的寝宫,这部分区域相当于生活区。沈阳故宫宫高殿低,北京故宫则是殿高宫低,据说这是因为女真人曾以渔猎为生,习惯将住所建于高地上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所以沈阳故宫的建造也受到了女真人生活习惯的影响。

这部分的主要宫殿有五座: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时,册封了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这五位后妃均来自蒙古,而且都姓博尔济吉特氏。此外还有东、西配宫,是皇太极其余庶妃的居所。

这部分宫殿在清朝迁都北京后,均作为皇帝东巡时举行祭祀的场所。

在清朝入关以前,皇帝会与皇后一起住在清宁宫,如皇帝需要与某个妃子同住,则会去到那个妃子的寝宫中,这与入关后,清朝皇帝固定住在故宫的乾清宫或养心殿,侍寝的后妃从坤宁宫或东西六宫去到皇帝住所的习惯有明显的区别。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于清宁宫南炕,终年五十二岁,后葬于盛京城北昭陵。

在皇太极的五位后妃中,名气最大的要数西侧福晋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中路主建筑的两侧,是乾隆时期加建的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是东巡时皇太后的寝宫,也是皇帝、后妃给皇太后请安的地方,以及存放实录、玉牒之处。东所在建成后,共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在乾隆十九年随皇帝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道光九年东巡时随皇帝同来居住于此。

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皇子公主居住的地方,以及存放《清圣训》和《满文老档》的地方。

中路建筑的最后方,是一些附属性建筑,包括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凉亭一座。其中二十八间仓房是后来康熙年间所建,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

走进沈阳故宫东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北侧正中的大政殿,这也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从远处看,八角重檐的大正殿外型好似一座双层屋顶的亭子,俗称八角殿,正规的叫法应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

这座宫殿始建于公元1625年,为努尔哈赤所建,在之后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举行重大庆典的的场所。在清朝迁都北京后,大政殿是沈阳故宫中唯一继续常年使用的旧宫殿,盛京城的官员每逢常朝之日会在大政殿前举行“坐班”仪式,每逢农历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皇太后生日)还要举行“朝贺”仪式。此外,皇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期间,会在大政殿前颁布宣告东巡谒陵大礼告成的诏书和举办筵宴大典。

大政殿内有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靠外侧的是梵文字图案和龙凤图案。

大政殿的前方,左右两侧分别排列有五座方亭,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称“十王亭”。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大政殿和十王亭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沿袭了早年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帷幄。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帐幄,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与之十分接近。

大政殿后方的銮驾殿,曾是存放皇帝东巡时所用的仪仗和乐器的专用库房。由于这些仪仗乐器每次东巡都要用到,没有必要在北京和盛京之间运来运去,所以就一直存放在銮驾库内,直到1829年清道光皇帝最后一次东巡。銮驾殿现在作为清代宫廷御用品的展厅。

清福陵

在沈阳,无人不知“一宫两陵”,其中的“一宫”是沈阳故宫,“两陵”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清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清昭陵。此外更有“盛京三陵”的说法,除了清福陵和清昭陵外,还有抚顺市新宾县的清永陵(努尔哈赤的祖陵)。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以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的清福陵位于沈阳城东十公里,俗称“东陵”,是后金开国君主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努尔哈赤二十五岁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割据辽东。1625年迁都沈阳,一年后驾崩。清福陵建于天聪三年(1629),最初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至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国,皇太极定陵号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

清福陵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依地势渐次升高。早年皇太极为其父努尔哈赤建造的陵寝非常简单,毕竟当时清朝刚刚立国,尚在南征北战。直到顺治年间才基本建成了石像生和方城,后来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继续进行了扩建。

如今的陵寝格局为内城外廓,主体建筑周围建有风水红墙,前为大红门,沿神道拾级而上,经神功圣德碑碑亭,进入隆恩门,有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月牙城、宝城等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福陵吸收了一个半世纪的建筑精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一个规模。

清福陵的正红门,亦叫作“大红门”,三间单檐歇山式琉璃顶建筑。中间是“神门”,是供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平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给抬祭品的官员出入,其他人不得行走;东侧的是“君门”,是皇帝祭陵时出入的门;西侧的是“臣门”,是祭祀时大臣走的门。如今游客进入景区,走的是“君门”。

正红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因它的位置如同衣服的袖子开在两边,所以也称“袖壁”。又因为上面镶有五彩琉璃云龙,所以又称“龙砖看壁”。袖壁两边是围绕陵寝的风水红墙,为清雍正年间加建。

正红门的里面是神道,两侧伫立着石像生和华表。

神道的尽头,根据地势修建了一百单八磴,台阶上下两端分别建有石桥。清福陵的一百零八蹬在明清皇陵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其来源相传与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有关。天罡星和地煞星都是不吉祥的星宿,一百单八蹬的寓意是将天罡星和地煞星踩在足下,以保护福陵平安无事。

登上一百单八磴,就到了碑亭。根据清代陵寝制度,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作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世一系,所以修建了这座碑亭。

碑亭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里面立有神功圣德碑,为康熙皇帝御撰。碑高近七米,用满汉合璧碑文记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功绩。

碑亭的后方,是方城。城墙高五米,周长三百七十米,四个角各建有一座角楼,形状如同一座城堡。

方城南向正中的隆恩门,是进出方城的必经通道,建筑风格与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非常相似。

方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重檐十字歇山顶。

方城中央的隆恩殿,即享殿,是整个陵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隆恩殿始建于清朝入关前,后来在康熙年间重建,殿内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神牌,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两侧有东、西配殿。

隆恩殿后方有二柱门,也称棂星门,寓意隔绝着“天国”与“尘世”。二柱门为嘉庆年间加建,门两旁各有一根方形石柱,北侧有石祭台,上有“石五供”。

大明楼,是清福陵最高的建筑,始建于康熙年间。楼内有圣号碑,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太祖高皇帝之陵”。1962年,明楼原建筑失火,现存建筑是后来复建的。

方城的后方是宝城,由青砖垒砌而成,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做宝顶,宝顶之下就是清福陵的地宫。宝城墙体正中镶嵌一座琉璃照壁,这里便是地宫的入口。

在最初皇太极为其父修建福陵的时候,是没有地宫的,直到康熙皇帝为福陵营造了地宫,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才算真正的入土为安。由于清福陵的建筑年代比较早,而且当时皇帝是采用火葬,所以地宫比遵化清东陵乾隆、慈禧的地宫简略。因为地宫一直未曾打开,所以其内部构造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迷。

方城和宝城之间有一块形如新月的区域,叫月牙城,俗称“哑巴院”。尽管“月牙城”这个名字十分动听,却有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

相传,当年在修建地宫的时候,怕修陵工匠泄露地宫秘密,所以在地宫建成后,会把所有工匠集中在月城,给他们每人吃上ー种药,这些人就都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从此人们称月牙城为“哑巴院”。也有些人说,修地宫时,招来的工匠全部不会说话。还有人说,修地宫时怕工匠暴露地宫秘密,所以在梓棺入地宫后,便将所有工匠全部封闭在地宫里了。

清昭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位于沈阳城北,所以俗称“北陵”。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同年葬皇太极于陵内,顺治元年(1644)定陵号为“昭陵”。直到顺治八年(1651)陵寝初步建成,此后的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均有扩建和改建。

清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建筑总体布局与清福陵基本相似,但又因建在平地上而略有不同,大致可分为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在陵寝西侧还有贵妃园寝,埋葬有皇太极的十一位妃子,但毁坏严重,地面建筑已全部不复存在。

墓主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继承汗位,其后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1636年正式称帝,国号“大清”。皇太极不断对明朝作战,使明朝的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后来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去世,安葬于沈阳昭陵,第九子福临即位,即顺治皇帝。

昭陵的正红门前方有一座石牌楼,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是整座清昭陵最后竣工的主体建筑。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四根脚柱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

清昭陵的主出入口正红门,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与清福陵的正红门一样,中间是“神门”,东侧的是“君门”,西侧的是“臣门”,两侧各有一个琉璃袖壁。不同的是,昭陵的正红门前方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更衣亭和宰牲亭,供皇帝谒陵时更衣和祭祀时宰杀牲口所用。

进入正红门,向北有三条用长方条石铺成的笔直甬路,中间与“神门”正对的那条,名曰“神道”。神道的东、西两侧,依次排列着六对石兽。

碑亭,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里面立有用满、汉镌刻的神功圣德碑。碑文一千八百零八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撰写,记载了皇太极的文治武功。

张氏帅府

说到沈阳的近代史,就不可能绕开张作霖和张学良。这对在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父子,经营东北多年,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昔日帅府今犹在,不见当年东北王。如今沈阳城里的张氏帅府,早已成为沈阳著名的景点——这里见证了这对枭雄父子的一腔铁血,也记录了他们的传奇故事。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帅府始建于1914年,是现今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目前对外开放参观的区域包括三进四合院、大青楼、小青楼、关帝庙和赵一荻故居和边业银行(现为沈阳金融博物馆)。

张氏帅府的游览线路是单向参观,进入景区后,首先来到的是中院。中院是一座传统中式风格的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呈汉字“目”字型。

一进院的西厢房是承启处,东厢房是内帐房。承启处分设文、武承启官,当年来帅府的文武官员都要经过承启处的通禀和引领才能受到张作霖的召见。内帐房则是帅府的财务会计总管部门,主管张作霖私人钱财和贵重物品,统管帅府的经济往来账目开支。

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的垂花仪门,是一座木雕垂花门楼。这里是张作霖接见重要客人和中外使节时,举行隆重仪式的地方,所以叫做“仪门”。

仪门对开的“万蝠流云”门扇,耀眼醒目的楹联、匾额,精致的透雕工艺,尽显帅府建筑的精美,制作的考究。

第二进院的正房,是张作霖1918至1922年间的办公场所。东屋为办公室和休息室;西屋为书房和议事厅。在此期间,张作霖由奉天督军兼省长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第三进院,正房为张作霖二夫人卢氏和子女的居室;东厢房为张作霖四夫人许氏的居室;西厢房为张学良和于凤至以及子女的早期居室。在1922年以后,帅府的大青楼建成,张作霖搬入大青楼一楼办公,家眷也大部分搬入大青楼入住,于是三进四合院改作巡阅使署办公室。

第三进院正房,现在作为《百年张学良》陈列的展览馆。

三进四合院里的石雕画也值得一看,画中题材以动物为主,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马,其次是狮子。若仔细看这些石雕画,会发现其中不少都有寓意。

例如三进院的西侧第三幅石雕画,就是一幅谐音民间风俗画:石上雕有两匹骏马奔驰于桂树下,后面一匹马背上骑着一只猴子,一群马蜂在追赶猴子,题款为“马上封侯”。“蜂”与“封”、“猴”与“侯”谐音,隐喻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南关天主教堂

沈阳南关天主教堂,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哥特式教堂。因为地处小南街,所以沈阳人也习惯称它作小南教堂。教堂外墙呈暗黑色,正面中央是一个大玫瑰窗,两个方锥形的尖顶装饰有十字架,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难怪很多人觉得南关天主教堂是沈阳最文艺而漂亮的建筑,也有不少新人慕名而来,到此拍摄婚纱照。

然而,这座华丽的教堂背后却有着一段让国人倍感屈辱的历史。南关天主教堂建成于清光绪四年(1878),由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了盛京,团民在清军火炮的支援下焚毁了教堂。但是,在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最终清廷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需从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给各国,按0.4%的年息,分三十九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教堂现在的建筑,就是1912年由当时天主教南满教区主教利用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

自建成到1949年以前,南关天主教堂一直是沈阳城的最高建筑物。2013年,教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略感遗憾的是,教堂目前并不对外开放,我也就没办法进入到教堂里面了。

西塔

除了前面说到的“一宫两陵”、张氏帅府、天主教堂这些历史古迹之外,沈阳也有不少很有特色的街区值得一逛。这其中,翔哥首推西塔。

狭义上的西塔,指的是西塔街的延寿寺塔。这座塔始建于清崇德五年(1640),上世纪中叶因过分残破而被拆除,现在见到的西塔,是1998年在原址上按照旧塔原貌复建的新塔。广义上的西塔,则是一个包括了周边几个街区的商圈,这里是除朝鲜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外,东北三省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

很多人一提起沈阳的西塔,就想到韩国,实际上西塔最多的还是国内的朝鲜族同胞。当然了,西塔确实也有不少如今旅居在沈阳的韩国人和朝鲜人,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南北朝鲜的和平统一已经在远离朝鲜半岛的沈阳西塔实现了。

当然,西塔最出名的还是美食,这里有着沈阳最正宗的朝鲜族料理——哪怕是放眼整个东北,也是排得上前几的。无论是韩式烤肉、脊骨汤、参鸡汤,还是打糕、冷面、米肠、紫菜包饭,都能在这里找得到。

西塔好吃的饭馆自然不用多说,在朝鲜族百货旁边还有一条很有特色的小胡同,两旁开了好多小店,大多是卖咸菜、酱菜,还有米肠、打糕、鱼干、米酒、高丽参等等,东西便宜又正宗。如果你想尝尝地道的朝鲜族风味食品,来这儿是再合适不过了。

五里河

和北京的“三里屯”类似,浑河边上的“五里河”是因为这里曾距离沈阳内城五里地而得名。时过境迁,浑河已经成为了沈阳城的内河,河边这块曾因中国足球而闻名于世的五里河,如今也已成为了沈阳最大的CBD。

翔哥在从机场去沈阳市区的路上,经过浑河大桥的时候,就发现五里河这一带景色非常棒,所以后来又专门来了一趟用无人机航拍。提醒一句,这附近风特别大,飞无人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浑河岸边的盛京大剧院亮起了五彩的灯光,璀璨夺目,犹如一颗晶莹的大钻石与浑河相映生辉,后方则是沈阳五里河的CBD。

“五里河”这个名字,是不少中国球迷的青春记忆。2001年10月7日晚,中国男足在五里河体育场1比0战胜阿曼队——首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2007年,原五里河体育场被爆破拆除,其后在浑南南岸修建了新的奥体中心,并在名称里加了“五里河”三个字,五里河体育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得到了延续。遗憾的是,国足至今还没能再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