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辞旧岁,玉兔迎新春。 ”迎接新年,永嘉各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枫林圣旨门街、岩头芙蓉古村等地 ,村民们通过舞龙、舞鱼灯等民俗活动祈盼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年初一上午,在永嘉县枫林镇圣旨门街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出现在人们眼前。龙头巨大威武,龙眼炯炯有神,活灵活现。巨龙时而盘旋飞舞、腾挪翻转;时而蜿蜒而行。众多村民驻足观看,大家伙都想沾沾祥龙的喜气。
据了解,这条巨龙,名叫中国龙,长约20米,枫林镇舞龙队负责人徐贤策告诉记者,参与舞龙的一共有十人,这也寓意着着十全十美。两个龙灯则是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寓意大家平安、吉祥,有年味。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舞龙也一直传承到现在。”徐贤策告诉记者,枫林镇舞龙队自成立已有两年多的时间,队员都是枫林的村民,大家自愿参与到舞龙队伍中,大年初一舞龙也是为了传承非遗文化,丰富百姓们的文化生活,也为春节增添年味。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大家带去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万事顺遂。
夜幕降临,在芙蓉村陈氏宗祠,伴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鱼灯巡游队伍闪亮登场。队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表演服装,有节奏地摆动着手里栩栩如生的鱼灯,跟着龙头前的宝珠奔跑。大家配合默契,不断变换出双龙闹春、梅花阵、连环阵等各种阵型。
随后,巡游队伍列队整齐,由龙头带领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鱼开始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送去新春祝福。一路上,鱼儿或翻转、俯身,或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引得在场村民、游客鼓掌叫好。一时间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据了解,芙蓉古村始建于北宋早期。从建村开始,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有舞鱼灯的习俗,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所有鱼灯都是手工制作,表演者也是村民自告奋勇报名。
芙蓉村的鱼灯历经千年,依然游走在古村的街头巷尾,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也承载着村民对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
延申阅读
正月期间,在我县各地会有龙灯舞、鱼灯舞、马灯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各样的龙灯在空中闹腾,场面热闹非凡,周边各村的群众也都会纷至沓来一睹舞龙灯的热闹场面。我县摄影师谢文东曾记录了各地的舞龙盛况,一起来看看。
八里长板凳龙
据《品读楠溪·非遗卷》介绍,龙灯在永嘉也称龙船,舞龙灯也称划龙船。为过春节祈祷风调雨顺的传统习俗。
东岸板凳龙
龙船出发时,鞭炮齐鸣,鼓乐齐奏,长达数百米的龙船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顿时,围观的群众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所到之处,礼花齐放,热闹非凡。
枫林布袋龙
而舞龙灯者大多都是代代相传,过去是以房族、姓氏、旧时的生产队等方式来确定人员,并将他们分成组,抽签决定先后次序。各个村落的龙灯造型和名称都有些差别,而舞龙灯文化也有些差异。永嘉最为盛行的龙灯为板凳龙。
古庙布袋龙
首饰龙灯
首饰龙灯,以观赏性为主,都出自历代手工艺人之手,制作精巧,具地方特色。《永嘉民俗》记载,永嘉在明代已有此灯。首饰龙灯是一只大龙船的结构。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分5到7层,每层贴着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龙腹内点起灯时,灯光映照得四周的刻纸琳琅满目,瑰丽多姿。在各层长廊和亭阁中,有近300个绸塑人物,组成了80多出戏曲,内容取材于传统剧目或民间故事。在龙灯上,有齿轮传动装置,下面有摇手,转动时人物会活动起来,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浦口首饰龙
马灯舞
马灯舞,亦叫“竹马灯”,大都由10岁到13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屁股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当作响,手中拿着一根小竹竿当马鞭。表演时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方胜”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人。溪下马灯舞已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邵园马灯舞
鱼灯
“鱼灯”是鹤盛镇大矼村独具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它历史悠久,做工精巧,观赏性强。据了解,大矼村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以前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后,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举行的一种祭祀海神的活动。
大矼村鱼灯
黄屿板凳龙
梅坦拔马灯
蓬溪滚龙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
永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渊蓓 李鑫炜 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