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老龄群体,养老将何去何从?大变革,乡村康养示范村是去处

最近,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经披露,并提请审议,这是“国事”,关乎千秋伟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及人民福祉,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推进进程。

其中,多项老龄工作又划入民政部,这也是时隔五年,又一次回炉重造,这意味着什么呢?

从具体方案来看,将国家卫健委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改由民政部代管。

老龄工作本属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民政管,尤其民政部在老年人福利工作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具有一定优势,这次划入老年人医疗与健康方面工作,将更加有利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业务范围覆盖全面,也更加垂直,才能积极应对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必然迎来深化改革,适应当前发展趋势。

这次大变革,必为大破局。

这个局,就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危机一触即发,养老问题涉及面广,不仅城里人,还有农村人,都为此担忧的局面。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占人口近两成的老龄群体有2.8亿,随着1962-1972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未来10年,更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老龄化进入加速期。基于全国第七次普查数据的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2025年、2030年、2035年将分别达到2.26亿、2.78亿、3.3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5.96%、19.70%、24.18%。养老危机,真是一触即发,提前找退路,方为上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自从1949年之后,先后出现过三次婴儿潮,积累了如今的人口优势。

第一次婴儿潮出现在1949年后不久,是全球二战后婴儿潮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政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将近300%。

第二次婴儿潮出现在1962年后,高峰在1965年,当时由于中国经济情况稍微好转,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10年全国共出生2.5亿人。是中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

第三次婴儿潮出现在1986年至1991年,是因为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们开始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而产生,这也称作“回声”婴儿潮。

我们这一波人,就属于第三次婴儿潮出生,但也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现状,养老话题回避不了。

当下,我们除了关心养老保险及个人养老金之外,“退休”了需要准备多少钱,何处去养老,才是关键。
尤其,最近一则上海一对“80后”夫妻存到300万后决定“退休”的新闻登山微博热搜,并引起广泛讨论。
除了年轻人想康养旅居,能不能,给父母找到一个认养一片田,给心寻个家,聚合民俗养情、农业养趣、文化养心、健康养老、运动养生、休闲旅居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呢?

化危为机,这给开发“银发经济”创造了更大空间,毕竟有2.8亿老龄群体,庞大基数支撑起市场规模,潜力足,成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而且,城里养老面临“一床难求”,还配套不足,软实力服务更是差尽人意,农村养老市场更是一场空白,基础配套设施极具短缺,农民养老是痛点,城乡需求多点市场,亟需满足这种需求,这个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发展契机,更是一些农村发展的窗口。

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以“农康旅”融合,立足农业,让康养与旅游跨界融合,兼具旅居养老和田园养老,进一步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步发展,成为城里人下乡养老的承接地。

城里人下乡养老,可以给当地带来现金流增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且成本还合理,还能拥有一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的配套空间,以“主客共享”来发展庭院经济,让共享养老、陪伴式养老成真,补足、改善了农村养老配套缺失的问题,解决更多原住民的就业及养老问题,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合理利用。

因此,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也是开发“银发经济”的载体,更为充分、平衡、精准地满足城乡养老需求,还能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增长。

文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推荐阅读